如果大街上那些盲道,从设计之初直至竣工验收,都请视力残障者参与,盲道就不会只成为健全人“看”的道,而是盲人脚下放心“走”的路。
--------------------------------------------------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李迪华教授近日做客《一席》,演说的题目颇为吸引眼球:“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这个话题的中心思想,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城市里,那些“敌人”总在最不经意时出现,有时甚至让人寸步难行,而置身其间的我们,可能早已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网民也在同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人居环境缺乏对细节的考虑?
《解放日报》前不久报道,在上海繁华的街头和商圈,往来的大都是行色匆匆、步履轻快的男女,却鲜有坐着轮椅的老人和残疾人。盲道被随意占用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爬楼机、无障碍厕所等其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布局,亦没有充分考虑实际使用需求,以至于落入形同虚设的境地。
显然,这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无障碍设施的供给水平及使用便利度,是考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用户的体验如何,就是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比如,商圈的体验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在店面里、柜台上,更在这个商圈的里里外外,包括马路上的盲道、商场里的厕所、楼梯边的爬楼机……
面向特定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残疾群体、老年群体)的公益设施,更需要“用户检验”的程序。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有一间盲人体验馆,又称“小黑屋”,进馆体验之前,是一段五六米长的盲道。一次笔者在那里参观,讲解人员幽默地说了一句:这才是正宗的盲道。有不正宗的盲道吗?一语惊醒目明人。讲解人员解释说,大街上那些盲道,不是给盲人走的,而是给健全的人看的,是给文明城市检查的人看的。好多都是不连续盲道、不规范盲道甚至断头盲道。
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成为热词,它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指用户对某个产品的视觉和易用性的主观感受,通俗说法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其实,对某些特定对象的产品或服务而言,仅仅“用户体验”还不够,用户体验更多强调的是换位思考,而好多体验不是简单换位就能感受、认知到位的,需要用户亲自检验。如果大街上那些盲道,从设计之初直至竣工验收,都请视力残障者参与,盲道就不会只成为健全人“看”的道,而是盲人脚下放心“走”的路。
“用户检验”应当渗透到城市建设的边边角角,避免那些“与人为敌”的奇葩设计在人们最不经意的地方出现。
周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