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会培养人类的惰性。而当高科技被应用到足球比赛时,仅仅不到两轮时间,我们便轻易地发现了它的两面性。
譬如VAR,这个被称为视频助理裁判的家伙乍一出现时是相当抢风头的,它就像是网球场上的“鹰眼”,出手精准,弹无虚发。只要主裁判肯借助这个家伙的“全方位、无死角”,作出准确判罚绝非难事。毕竟,33个摄像机机位、8个慢镜头角度,再加上国际足联精选出来的13位精英裁判,这样的配置想做到不漏掉场上的一丝一毫,并非不可能。
尽管充满争议,但VAR作为本届世界杯的“超级网红”,还是被视为正义的化身,“弗厄泼赖”的形象代言人。即便首战法国队时因为球队被VAR确认了一粒点球,而1:2不敌对手的澳大利亚球迷,在次战球队受益于VAR后,也不再表达对这项高科技的不满。
然而,事实证明,当高科技手段被掌控在人类的手中时,人为因素便不可避免。所以,在小组赛第二轮尚未打完时,VAR也显露出其“不可控”的另一面——在塞尔维亚与瑞士队一役中,塞尔维亚队9号米特罗维奇在禁区内一次头球攻门时,当值主裁判对其被瑞士队两名球员合力抱摔的画面视而不见,慢镜头多个角度的回放显示,这是个明显的犯规。但主裁判似乎并未得到VAR的任何提示,如果不是各种回放提醒着人们摄影机并未停止工作,会让人误以为那个时段的VAR是不是不小心被打上了马赛克。
仅仅十几个小时过后,VAR再次向世人证明,真正的决定权还是在主裁判手里,它有时可能就是个摆设。拥有超级豪华阵容的“欧洲红魔”比利时队,对阵非洲“平民球队”突尼斯队,本就是一场强弱分明的比赛,但考虑到本届杯赛不乏弱队爆冷强队的例子,这场比赛倒不是没有看点。没想到的是,开场仅仅3分钟,当值美国籍主裁判雅伊尔·马鲁福就给比赛定了调子——他对突尼斯后卫疑似禁区外的犯规处以点球极刑,并无视VAR的异议提醒,拒绝看回放。而在比利时队长阿扎尔一蹴而就点球破门后,这场比赛基本也就变成了比利时人的反击表演。有趣的是,这位美国裁判在本场比赛中还拒绝了VAR对突尼斯一粒疑似越位在先的进球进行回看。表面上看,一家拒一次,公平又合理,但比赛的走势以及VAR所代表的公正形象,都在这场比赛中受到人为破坏。
国际足联推行高科技的初衷或许是好的,是为了避免重蹈那些足坛“惊世冤案”覆辙,尽管这与足坛流行的“残缺美”说法相悖,但借助高科技手段还足坛公平公正的环境,终归会不负球员和球队的努力。遗憾的是,VAR不是“鹰眼”,后者的使用权在参赛球员手上,而前者的使用权则在视频裁判和主裁判手里。面对异议,视频裁判可以提醒也可以不提醒,面对视频裁判的提醒,主裁判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也就是说,VAR好使不好使,还得裁判说了算。即使时光倒流16年,回到2002年世界杯,意大利队、西班牙队的冤屈也未必能指望VAR一解了之。
自从国际足联曝出腐败窝案后,足球比赛的公正性一直是争议话题,人为操纵比赛结果的传闻从未间断,而高科技显然不是重塑诚信的万能药。
开赛不过十多天,当VAR“捞”回多个点球和假摔后,其“人性”的一面也逐渐暴露。机器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当机器掌握在人的手里时,谁又能说VAR没“人性”呢?!
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