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没洗过的手在培养皿中按下一个手印,48个小时后,手印上的病毒和细菌数超过40万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李玉青在由《健康报》承办的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讲解类)决赛现场第一个登场,最终,她获得大赛“健康科普优秀讲者”称号。
李玉青演讲的题目看来并不高深,只是关于如何把手洗干净,但是这个题目恰恰和每个人的健康相关,又容易被忽视。“不清洁的手可能会带有多种病原体(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等),能传播的疾病非常多,而且非常常见。我们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肠道传染病,比如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等;其他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李玉青告诉记者,“这些疾病中,有些是自限性的,会自愈,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但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也会出现重症病例。”
为优化、规范和充实健康科普内容,收集优秀健康科普材料在全国推广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今年5月~10月,组织举办“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大赛分为讲解类、视频类、平面类、科普图书及科普文章类、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类、动漫游戏类6大类分别进行,参赛作品主要围绕推广健康素养66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控等主题展开。
“作为疾控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性质有别于临床医生。”李玉青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们工作的重心是疾病的群体防控,接种疫苗和行为干预是疾病群体防控的重要策略。无论是传染病还是慢性病,行为与疾病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健康行为的养成可以让更多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希望通过5分钟能讲述一个和所有人相关、简单实用、采纳了就能受益的行为。于是,我们团队最终确定了洗手这个主题。”
李玉青觉得医生做科普是职责所在,做科普更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儿。“医生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也是在做科普,只是深浅程度不同。有些医生已经开始对大众做科普,让更多人通过科普获益,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目的”。
为什么说医生做科普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儿?李玉青告诉记者,首先说利己,科普能提高医生自己的综合能力,把专业知识转化成科普是功夫,需要深厚的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需要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等;科普能让更多人认识医生,了解医生的专长,提高一个医生在患者中的知名度;科普能让医生实现“上医治未病”的自我价值。
再说利民:患者看了医生们做的科普内容,能学会选择合适的医疗资源、减少就医的次数,为医生省出时间去关注疑难重症;通过科普,百姓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健康知识,学会了更多更实用的健康技能,形成了更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自然可以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目标;已经得了病的人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看病吃药的费用和麻烦,还能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三说利国:通过科普,大众自主选择合适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的多了,从治病提早到预防的多了,大众能更好地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为之尽己之力。从而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等政策的落实。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