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万象

深圳福田:城中村学校突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7月02日   09 版)

    “这些城中村学校就是福田教育的最底部”

    从一所非城中村学校轮岗来到深圳市福田区一所城中村学校——新洲中学当校长后不久,张新燕就被困扰10多位班主任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很多孩子长期交不上作业。这所学校拥有1500多名学生、100多位老师和30个教学班,新来的校长要解决的却是一些基础的问题。

    张新燕动员班主任全员家访:“不仅要开家长会,还要深入到家庭中去了解,以共情为基础的教育才能有效。”一轮地毯式家访过后,让张新燕没想到的是,虽然地处深圳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仍然有这么多每天还在为温饱奔波的家庭,很多孩子课后连基本的学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

    新洲中学坐落在福田中心区新洲村内部,虽然不是村办小学出身,但学生生源中有70%是租住在村子里农民房中的非深圳户口家庭,家长的从业身份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

    上沙小学校长曾广政也有相同的感受。上沙村是福田区最大的城中村,1100多栋农民房中,有3万多套住房,居住着15万多名老百姓,其中至少有10多万人是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家庭是和另外几个家庭合租,住在一个走廊大小的房间里”,有的家庭为了生计,孩子很小就要参与谋生。“我们这样的城中村学校其实就是福田教育的底部”。

    曾广政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是父母从农村家中带出来的留守儿童,素质参差不齐,家庭状况比较复杂”。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吕庆燕博士对该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1634名学生进行分析后发现,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后,由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教学方式等不同,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这也是让福田区皇岗中学校长陈启洪忧心的难题。几年前刚就任该校校长,他就遭遇了“当头一棒”:该校学生数降至653名,“学生在用脚投票”。更让他吃惊的是,该校近14年没有新进教师,师资队伍平均年龄48岁,35岁以下教师只有7名。

    据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的统计,在整个福田区,这样的城中村学校至少有18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流动儿童为主的非户籍学生的比例超过70%,部分学生家庭居住条件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心程度普遍不高。”

    教育强区的非常隐痛

    作为深圳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福田区成为深圳的中心城区地位由来已久,许多老牌的基础教育名校深耕多年,为众多家长追捧,福田也成了深圳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区。

    与此同时,福田区也是深圳人口聚集度最高的一个区。“我们是深圳面积最小的一个区,仅有78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却是全市第一,甚至比香港还高,也可以说是人口密度全球第一的城区。”最让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头疼的还不止于此,“福田已经是建成区,没有多余的地方新建校舍,本来就是地少人多的矛盾,这几年,随着深圳的城市发展,人口还在不断流入。从生源看,2018年是小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的第六个年头,小一学位缺口从前几年的3000多个一路涨到4000多个,2017年达到6000个,2018年缺口可能将达到8000多个。”另外,每年福田区的民办学校虽然能招收1500多人,但依然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

    伴随着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3年半前,田洪明就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上任不久,在摸家底的系统排查之后,福田教育十三五规划出台,核心思路就是整体提升区域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缩小校际差异。

    “但均衡不是简单的掐头去尾,而是通过抬高教育底部的方式,让那些城中村学校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名校,来达到整体提升的目标。”田洪明说,深圳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深圳建设者的子女,来到深圳都有学上,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一个最现实的情况是:深圳的外来人口比例高,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来到深圳,组建家庭有了孩子,如果返回农村上学,就会成为留守儿童。

    “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子女入学的问题,才能真正留住他们。”田洪明说,“那些来自底层的孩子在享有了优质教育资源后,谁知道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呢?”

    打造城中村品牌学校

    在整个福田区学位紧张的情况下,2015年之前的碧海小学却倍受冷落。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建设规模30个班的学校,到2014年仅剩下15个班,全校仅有504名学生。每年入学需求不足百人,2014年在学区内报名的学生只有54人,可以说成了福田最差的公办学校。

    而距离这个学校6公里的地方,一所国际化、现代化办学模式的改革试验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正在崛起,办学两年多,初一年级学生参加全区学业水平测试,综合成绩位于全区前列,学位供不应求。

    为了补齐短板,2015年6月,福田区教育局决定,将碧海小学并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原来的碧海小学成为明德碧海校区,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部。两个学校共享明德的师资。

    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碧海小学焕发了新生机。合并当年,碧海小学报名人数大幅上涨,之后一年比一年好。而学位不足的明德学校也扩大了教育规模,解决了学位不足的问题,通过集团化办学,走出了一条新路。

    另一所福田区属小学竹林小学也一度是福田教育的短板。曾经的竹林小学,随迁子女众多,开办以来社会声誉不高,入学率低。有一年小学一年级开三个班都招不满学生。福田教育局大胆改革,2016年将新成立的福田区教科院进驻该校,更名为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学校在教科院的扶持下,打破原有教学格局,大胆实施课程改革,打造四大课程体系。福田区教科院与教科院附小同时揭牌,作为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融合的“一院一校”格局,不到一年学校就成为老百姓认同的高水平好学校。

    “学校变化很大,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了。”金众小区居民谢女士感慨地说。2017年,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报名人数供不应求,最后又扩招了两个班。

    之后,福田区又将竹林片区内的竹林中学、竹园小学两所学校整合,更名为福田区教科院附中、教科院二附小,借助教科院智库的力量,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样高质量的教育,使得原来的竹林片区一跃成为福田区的优质学区。

    构建城中村品牌学校联盟

    2017年3月,一堂堂精彩的互动交流课在福田区城中村学校陆续展开。福田区教科院全体教研员走进福田区18所城中村学校,通过听课、一对一访谈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与一线教师面对面。

    在水围小学,数学课上,老师用生动的物品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英语课上,老师通过播放经典电影片段和主题曲吸引学生注意力……教研员除了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交流,还旁听该校课堂,课后还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

    一系列教学指导,是2017年福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城中村品牌学校联盟”后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这样的互动交流中不乏福田区优秀名师的身影。被评为2017年深圳“年度教师”的福田区天健小学的曾海玲老师,经常深入各个城中村学校给老师们开讲座。全区27个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们,还通过与城中村学校老师结对,进行研修互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城中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仅2017年,就开展名师走进城中村公开课56节,听评课95场次,研训活动106场次。

    城中村学校老师普遍面临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等问题,福田区就此建立教师队伍区内调剂和补给制度,同时引进区外名师资源,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引进高端教育人才,主要分配到城中村学校,引导区内优秀教师到城中村学校任教。

    新洲中学有很多常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常年在学校从早上7点坚守到晚上7点,从来不抱怨,但个人成就感并不高”,张新燕说,自从进行了品牌创建后,老师们从中发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10多年都没有一次机会出去学习,现在经常组织老师去校外、省外培训,参与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水平提高很快”。下沙小学的老师开始自己开发校本课程,“以前拿着校本课程去区里参加比赛都很难拿奖,但是现在到市里拿奖都拿到手软”。

    每到周三,当广播里开始说“我们的校本课程就要开始了,请同学们有序进入”时,孩子们纷纷涌入课堂。这种积极参与的劲头也改变了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以前是穿着校服邋遢、胆小、上课不敢提问、说话声音小,现在每个同学站出来都阳光、自信、乐观、敢言。”上沙小学老师感叹。

    城中村学校学生开始回流了。

    家住下沙村的林先生去年9月刚让自己的儿子在下沙小学读二年级。早就在龙华区买了一套学区房的他,本来打算在孩子上完一年级以后就转学去龙华,但上完一个学年的课程后,他们决定不去了,“下沙小学比想象中好太多了”。即使在下沙村有多套物业的本地户,也打算让孩子回流了。

    下沙村村干部给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校长杜丛英敲了“警钟”:近期办理手续的家长数量暴涨,该校2018年的学位要供不应求了。

    今年5月,福田区又出台政策,将18所城中村学校与福田区内的优质名校结对,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共同推进城中村品牌学校提质升级,对联盟校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尤其是尚处于教育教学起步阶段的新入职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发掘培养,建立跨校教师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真正促进结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7月02日 09 版

深圳福田:城中村学校突围
解码本科教育的四川“样本”
学生最关心师生关系中的“公正性”
留守小姐妹和忠犬“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