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西部教师眼里的中小学统编教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7月09日   09 版)

    “新的教材不像原来那样严了,但是老师要教的东西反而更多了,要给学生拓展很多内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云盘小学的严庆国老师说。近日,由教育部教材局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四川省教育厅、凉山州委州政府、四川新华文轩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凉山站”在四川西昌举行。凉山州50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集中培训。

    自2017年9月起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育部三科统编教材在全国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到现在已有整整一个学年。

    统编教材使用一年,一线教师感受如何?教材编写的初衷在教学中能否实现?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师及教材编写专家。

    “原来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导读,规定了每个单元的主题,单元里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规定得比较死,有对文本过度开发的倾向。”严庆国老师说。

    曾经有多篇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家梁衡对这种现象也很有感触,“过去我发现,教师讲的时候声情并茂,教师讲课是‘化妆讲课法’,出题是‘魔幻出题法’。其实语文教学的关键是经典,要把最经典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还要结合孩子的实际”。

    “这套新教材在使用中大家比较认可的就是很好地处理了思想性、工具性和儿童性三者的关系,克服了以往教材的以人文为主题的缺陷。”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说。新教材有人文主题的单元,也有用题材、文体组织单元的,还有作家作品、古典文学名著单元、习作单元,等等。因为单元组织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这套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出以学为主体的特点。

    “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不再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什么样的恨,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就可以了。”严庆国说,但是,教材要求越来越活了,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小学一年级有一个让学生练习是这样的:“小白兔在散步,小松鼠急忙地走来……”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这两句话进行续写,“这样的题就很有意思了。”严庆国说,既然小松鼠是“急忙地走来”的,那么就一定有事,或者是小白兔的事、或者是小松鼠的事,还有可能是其他小伙伴的事,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学生在完成这道题的过程中,思维不是固定的而是发散的”。

    “对于西部的孩子来说,历史学习并不容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上普雄民族学校的曹乐老师说。

    曹乐老师所在的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不少学生是少数民族,以前学习历史的模式主要靠背,“古代史两本书讲几千年的内容,跨度大、朝代多、历史事件丰富,孩子们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

    “历史教科书的选材并不简单,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执行主编叶小兵说,比如历史人物的选择,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物能不能进教科书,显然要看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但是一旦要考虑到一个历史人物是否能被选入教科书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人物的历史地位外,还要考虑这个人物的教育价值。”比如文天祥,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些, 但是他的人生非常有教育意义。另外还要考虑到典型性。

    “现在,新的教材已经很好用了,内容体系精简,编排清晰,去掉了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编排也比较好。”曹乐说。另外,教材在设计上加入了很多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再让他们自己来进行介绍。

    而在三门教材中最不好讲的是道德与法治,“讲不好就变成大道理的灌输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泸沽中学陈荣发说。

    确实很难。“把国家的、社会的要求,变成儿童能够容易理解、可以理解的内容,确实是个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册主编高德胜说,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变成儿童可以懂、可以理解的内容,这其实是教材编写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要求。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让孩子们懂,还要让他们感兴趣,感兴趣之后还要能够学好。

    这就要做到把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同孩子的需求结合起来。“使用教材这一年总的感觉,教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陈荣发老师说。

    学生能不能学好,教材编写是一方面,老师的教学也非常重要。

    陈荣发在讲“梦想”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陈荣发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位彝族司机,这小伙子说自己最敬佩的就是老师,因为他班上的老师曾询问同学们的理想。学生们回答不出来,老师非常动情地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山里的孩子应当是翻过小高山、渡过雅砻江、飞跃磨盘山、拥抱安宁河……“这就成了我的理想。”这位彝族小伙子说,因为老师的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走出了“老凉山”。

    “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都被感染了。”陈荣发说,这个时候再给他们讲理想谈梦想就容易多了。

    “我们经常讲,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怎么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在把握、吃透教材的基本内涵前提条件下,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说,教育创新,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学习环境改变后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当地的教育资源,有效用好我们的教材,这是对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挑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7月09日 09 版

“超级大班”挤爆新化中小学
西部教师眼里的中小学统编教材
未来大学可能是一种“学习空间”
AI冲击下高考生如何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