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7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中国书院

神奇的笔山书院

卢惠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7月12日   05 版)

    贵州兴义地处僻壤,山高谷深,当年盐商、马帮、土匪、鸦片贩子出没,社会混乱无序,人心惶恐。笔山书院在这样一个边远地域出现,实在令人刮目。

    民国时期贵州军阀中有个兴义系,兴义系的众多栋梁之才,王伯群、保衡、刘显世、李培先、何应钦、王聘贤、刘若遗、王文华等都与兴义笔山书院相关。

    兴义笔山书院最早创办于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由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讲授四书五经为主。书院首建于兴义老城西南一隅的水井坡。院后奇峰耸立,形似笔架,名曰“笔架山”,“笔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

    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邑绅刘官礼得到知府孙清彦和团防局支持10万两白银,资金充裕,笔山书院迁至兴义城东北。书院规模扩大,有房舍21楹,长廊、鱼池、花厅、林园均备。大门石额题有“笔山书院”,两侧配以石刻行楷对联,上联:“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鳞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下联:“斯文无轸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接蓬瀛。”

    学童们在书院收获的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书院购买了大量图书,有经史子集万余卷。同时向上海商务印书馆订购书刊数千册,藏书之富为各县之冠。书院招贤纳士,以年俸三四百的重金(当时普通年俸的2倍)诚聘名师,先后礼聘雷廷珍和姚华十多位著名的经史学家、书画大师、省内外名儒前来执教笔山书院。对学生设立奖学金,超等奖银1.2两,特等8钱,一等6钱,学风为之一振。

    辛亥革命前,笔山书院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精英。1903年,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进入鼎盛时期,堂长徐天叙带领学生王文华等13人,赴省城贵阳报考通省公立中学,在入学考试中囊括了前13名。好事传千里,笔山书院名声大震。

    壮大笔山书院的刘官礼,是刘显世、刘显治的父亲。刘官礼效法曾国藩、左宗棠,在兴义大办团练,扑灭回民起义军,抵抗广西游勇,深得清廷嘉奖,赏戴花翎。刘官礼也非常平民化,经常一袭蓝靛长袍,手持云南水烟筒,自称“三爷”。年老多病之后,刘官礼把大权移交给潜势强大的刘显世。

    刘官礼祖籍湖南邵阳,幼读私塾,16岁从廖健藩研读性理学、左氏春秋,精习书法。刘官礼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中原文化思想,在黔西南战事方息之时,希图“整饬地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他认为“武功只是一时平乱权宜,并非整饬地方之计”。他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古道热肠,殚精竭力,劝导乡绅办学,劝说童生入学,以其后半生之善举抵消了前半生的杀戮。

    后来刘显世继承父业,也可圈可点。刘官礼顺应历史潮流,把笔山书院改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刘显世任学董。刘官礼父子削减四书五经课程,新开数理科学,包括体育、美术等,普遍采用白话文课本。在书院内增办师范讲习班,后改为传习所。刘显世以其家庭权威,到各乡宣传科举制度的弊病;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人才。经过辛苦奔走,改庙宇为校舍,创办了21所初等小学堂和1所女子学堂。在1902年《壬寅学制》公布后几年,较大乡村的初小都改设两级小学。这些都有历史文献记录在案。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士绅阶层,在兴办地方教育上做出贡献的又一佐证。

    因教学有方,成绩显著,滇、桂邻省及本省盘江八属慕名而来的学生日渐增多,每年有毕业生数十名。

    何应钦的老家在兴义泥凼。传说何应钦偷玩藏在牛棚顶上的火药枪,不慎走火,打死了一头牛,就偷偷跑到兴义城里亲戚家,后来进笔山书院读书。

    顾宪成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笔山书院渐成风气。

    1905年至1920年间,笔山书院学生东渡日本留学多达30余人,甲于全省。在这些留日学生中,王伯群、保衡、刘显治、李培先、何应钦、王聘贤、刘若遗等,分别进入日本的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帝国大学、明治大学、讲武学校和士官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回国后,他们与其他未出国留学的笔山书院学友(如王文华)一起,在各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没有随同留日的王文华,1911年投笔从戎。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滇黔两省宣告独立,掀起护国之役。王文华将军为护国军右翼东路支队长,亲率黔军出师湖南。1917年7月,率黔军凯旋贵阳。王文华还深受孙中山器重,被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张勋复辟帝制,孙中山号召护法,王文华在沪受孙中山之命,兼程回黔,任黔军总司令,率领黔军入川与北洋军阀激战,攻克重庆,进占成都,与滇川护法军会师,川滇黔成为南方护法政府的有力支柱。

    王伯群,从日本回国后,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主张,参与护国、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任部长。

    刘显治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任国会议员,常驻北京。

    何应钦进入笔山书院,后被推举入贵阳陆军小学、武汉陆军中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曾先后任旅长、军长及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行政院长、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成为长期执掌国民党军政大权的风云人物。

    王文彦曾在台儿庄对日战役中奋勇杀敌,任兵团副司令。

    王伯群对教育负有深情,不愧一代教育家。1924年在上海捐资和集资创办了大夏大学,深受各界好评。他掌管大夏大学的18年中,其弟子遍布国内外。

    在笔山书院毕业的学生中,在实业界影响最大者当属刘若遗。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昆明开办“同森木行”“呈贡果园”“富滇银行”。其中,“富滇银行”在西南三省影响甚大,使他成为当时能够左右云南经济的金融家和实业家。

    道不同,不相谋。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从笔山书院出来,跋涉千山万水,奔赴延安、参加抗战的黄俊、肖君盛将军等。

    笔山书院这种亦公亦私的学校,既成功地培植和壮大了家族姻亲势力,又成为后来民国各界风云人物的摇篮。

    这张清单证实笔山书院是在文化贫瘠之乡挺拔的神奇之树,冠绝全省。虽偏处僻壤,却如此上下相辅相承,共铸出一段新的世风。

    笔山书院在贵州教育史上的地位难以被撼动。

    刘显世、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等一批军政人物,构成的“兴义系”,左右贵州政局长达十多年,这与笔山书院有隔不断的历史血脉。

    而今笔山书院已是文物保护单位。旧貌斑驳,遗迹残存。笔山书院旧址后为兴义师专附中,院内一口清澈的水井,围以石栏。中间的山斗堂上,悬有红底金字的“山斗堂”匾额。两百多年,文秀之气依旧。

    笔山书院为我们撬开了民国时期西南边陲教育景象的一角。

    笔山书院是中国式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时代的一片沃壤,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想空间。

卢惠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7月12日 05 版

从“实行”中探索心学——由王阳明两次“说不”说起
神奇的笔山书院
宋词里,那些斑驳的美
徽州明代高房变身上海朵云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