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7月中旬开始,由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联合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国各大高校选拔的54名优秀大学生记者将陆续走进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沈阳特派办、京津冀特派办以及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审计厅等6家审计机关,用90后的视角去探寻审计的模样,同时学习和传播财经法治相关知识。
这是国家审计机关第一次向大学生敞开大门。大学生走进国家审计机关是为期4个月的“新时代 新作为——国家审计走进高校”财经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一部分,9月11月还将举行审计进校园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在青年读者中传播财经法治的相关知识,本报即日起开设“大学生记者眼中的审计”专栏,刊登大学生记者走进审计机关,用年轻人视角观察、思考、记录国家审计工作的相关文章。
-------------------------------
输入账号和密码,使用模糊查询功能,审计署沈阳特派办计算机审计处干部张汇瞬间调出相关电子数据——这是审计工作人员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的一个缩影。
从借助数据可视化方法查阅项目资料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取证违法违规线索,大数据的应用更加方便审计署审计业务的开展。
近年来,在国家审计机关,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大大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回望过去的审计工作,审计署沈阳特派办计算机审计处处长刘笑宇对大数据和审计工作的结合深有感触。
1999年,参加工作不满3年的刘笑宇负责吉林省的项目。那时,各企业没有管理软件系统,所有账目都是纸质资料,保存在企业的档案室里。出差1个月,刘笑宇连跑4座城市,抽调近20多家企业的数百份资料。他晚上坐火车,清晨抵达审计现场,投入紧张的审计工作。一个地方的项目告一段落后,他又赶往下一个城市。
如今,电子数据替代了过去的纸质数据,大部分企业实现了业务电算化,各部门的线上业务统一纳入企业的大系统进行管理。
现在的刘笑宇不必再去企业办公楼的档案室了。如果需要数据,他可以直接先做好数据采集工作,梳理业务流程。或者,他也可以调阅审计档案的扫描件,实时查询相关资料。
审计署沈阳特派办档案室档案员赵梅说,如今审计人员除了阅读纸质档案,通过网络平台调取电子档案的人越来越多了。通过方便调取的电子档案学习,年轻审计干部可以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学习经验。
沈阳特派办资源环保审计处审计干部暴益铭表示,大数据的应用给审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地从成千上万的信息中发现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线索,这样一来,事后审计便可以成为事中审计,甚至事前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但是他坦言,目前在数据收集整理方面,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归纳相似信息和剔除无效数据。
刘笑宇对今后大数据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充满期待。目前大数据审计工作正在不断积累和完善数据,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背后的价值将逐步体现。未来,通过大数据完成审计工作历年趋势的分析、利用历史数据对审计方向进行预测以及对不同地方审计数据的横向比较,都会成为主流。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刘笑宇介绍,目前,沈阳特派办正在推动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着力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以及对审计和数据应用都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刘笑宇鼓励更多青年走进审计署:“只有经过在一线审计岗位上的不断沉淀和淘洗,才能培养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大数据审计精英。”
中国农业大学 梁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