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波长了一张明星脸,和他擦肩而过,总会有人嘀咕一句,“你看,这不是林志颖吗?”
高中时,郑云波就长得酷似明星林志颖,甚至有粉丝跑到他家,喊着要见这位大明星。多年后,凭借这外貌,他将音乐和农业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撮合”到一起。
去年,他的演艺事业收入和公司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直接带动全村奔小康——通过村民土地入股、签订购销协议等方式,帮助200名村民脱贫。
这个1987年生于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乡的年轻人,从小爱唱歌。大学时,同学都在做兼职,他却要创业。为获得启动资金,他当上酒吧驻场歌手,一晚上跑好几个场。不久后,雄心勃勃的郑云波就开了一家音乐酒吧,本想大干一场,可因缺乏经验,不到3个月就亏得一塌糊涂。
别人批评他不切实际,他偏偏不服输,一路折腾。开粮油店,卖保险,做房产中介,到酒店当服务生、调酒师。在酒店工作时,大厅放着一架钢琴,“手痒”的郑云波忙里偷闲弹几首。经理看在眼里,让他边做服务员,边兼职钢琴师,开宴会时,总会把他叫过去。
2012年,在大城市打拼几年后,郑云波回到家乡。他看到,年轻人都去外地工作,家乡被贫穷和荒芜包裹,没了活力。了解到村里有发展蜜柚的计划,郑云波承包了100亩种植基地,联合村里200多名村民成立了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
终于盼到挂果,然而,蜜柚皮厚肉小,如果升级品种,至少还需两年。为了不打消村民的积极性,郑云波拿出前几年做兼职歌手赚的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村民收了近4万公斤,亏本卖出去。
郑云波一直在琢磨怎么打开销路。一次,他的一位好友随手将他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火遍全国,事业迎来了巨大转机。
“这个宜昌小伙长得真像林志颖!”这样的评论刷爆网络。当地媒体还给他做了一个整版报道。林志颖粉丝后援会、《爸爸去哪儿》剧组纷纷在微博上@他,晒出了两个人的对比照。关于他的新闻漂洋过海,登上了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新闻网站的页面。各地电视台也找上了门,他还进入了一档明星模仿秀类节目的全国6强。
成名后的郑云波,不仅带音乐家来农村下乡,举办演艺活动,还带村民去城市考察学习,“武装”大脑。
在农民和明星两种身份中切换,“双重人格”不断碰撞。他受邀录制节目,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感受到众星捧月的感觉。录制完节目,又换上朴素的工装,搬运起水果,成为“小波”。打包、发快递、下单……做完这些,他又会坐着飞机赶下一场演出。
“两种生活差异巨大,你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即便被明星的光环笼罩,他始终没有忘掉家乡的父老乡亲。郑云波化身“音乐潮农”,生意变得更加兴隆。
他想到不少金点子。“耳边轻轻是泉水流淌,好吃的橙子深山里藏。心窝里暖得像塞满了阳光,果农的喜悦挂在脸上……”郑云波把家乡的水果写进歌词,每次商演结束,都会吸引不少人的追问。一次演出过后,一家企业一下买了2000多箱水果。
“不管我走多远,这份乡愁一直在心中。”郑云波一直把家乡挂在心上。只要有机会上节目,他就会跟编导沟通,“求你们多放几个和秭归相关的画面吧!”他的朋友圈里,展示了很多家乡的美景。
因为果园和民宿的发展,吸引了游客,购买村民种的蔬菜和养的牲畜,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过去,一户一年只有1000元的收入,现在只卖蜜柚,一年都能赚五六千元。
有人质疑他全靠一张明星脸,只能在演艺圈里混口青春饭。郑云波有着自己的考虑,“在演艺行业依靠长期的积累,能获得不错的发展。尤其用音乐宣传家乡的农业,更不会过时。”
郑云波回忆,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第一次创业失败,全身只能找出10元钱,靠买泡面充饥。为了过年回家陪父母,忍痛将8000元的音乐器材以不到1000元的价格卖掉,换来了回家的车票。
不久前,他接过了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他颁发的奖杯。“青年扎根农村,未来才有希望!”郑云波感慨。
他有一个梦想,是和朱之文一样,成为一名农民歌手。“出一张和家乡水果产业相关的音乐专辑,把农村的新气象写进歌词,MV画面里,全是美丽的农村。”
栏目主持:李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