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小夫妻》油画作者李节平:

“画农村农民,就是在画我们自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8月03日   04 版)

    小夫妻 李节平

    “这幅农民工题材画作,很打眼,能把人的心抓住!”走进中国美术馆,这里正在举办“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妇被油画《小夫妻》吸引了,“这就是我们的写照呀!”望着眼前这幅散发着质朴生活气息的油画,俩人感慨道。

    画作中的“小夫妻”身穿皱巴巴的T恤和短裤,上面沾满了泥点子,他们手上的疤痕和脸颊凸起的青春痘很显眼。丈夫手持泥刀,裤腿卷得高高的。妻子弯腰俯身,在一旁打下手,他们回眸凝视前方,嘴巴微张,露出牙齿。

    “这幅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展露宏大的改革开放印记,而是从小人物切入,讲述普通的城市建设者故事。”该画的作者——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李节平说。

    2009年,李节平创作完成这幅油画,其后,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摘得金奖。这次,在北京举办的“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这幅作品成为观众关注的画作。

    虽已过去多年,谈起创作初衷,这位50多岁的艺术家记忆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民世世代代恪守着“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的祖训,生活半径只是从住房到耕地“巴掌大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青壮年农民开始离开土地,纷纷南下北上,到大城市打工。

    2009年盛夏,李节平所在的广州画室附近来了一群贵州农民工。其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小冉,清瘦结实,施工队属他技术好。妻子叫小侯,在队里负责打下手,搅水泥、运砖头,做一日三餐。小夫妻的目标是多攒点钱,“寄回家,让娃儿读书,今后能走出大山”。

    平日里,李节平喜欢坐在大院里观察他们。一天,小冉在抹墙,妻子挑水泥,这时,他摸出相机,轻喊了一声,小冉回头的一瞬间,他按下了快门。“从他们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这一代农民工内心中的蓬勃力量与期望,那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李节平说,或许灰墙是他们的人生底色,但墙顶透出的一抹阳光,预示着未来与希望,这也正是中国数亿农民工共同的希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背后,站着一个个普通的建设者。传神的《小夫妻》,就这样在李节平的笔下面世了。

    大前年,李节平又开始了“乡野考察”,追随农民工的脚步,农村、农家、农民成为他画作的主角。他笑称自己“可能是广东画家中对农村最了解的人之一”。展厅内,他的另一幅作品《春天的脚步》,就是农村“寻来的”一景。

    李节平发现,不少青年农民工在城市打拼,积攒了一定资金和技能回乡创业,有的已经做出了业绩。外出劳务的流动大军,一面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一方面又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

    李节平感受颇深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肚子填饱了,房子变高了,钱进腰包了,车子会跑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村舍城市化,农民亦农亦商,城乡已然一体化。“作为一个画家,通过画作来展现改革开放农村、农民的变化,特别有意义!”

    每次下乡采风,他喜欢和村民坐在一起聊天,一起到田间劳作,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李节平家里挂着一张广东地图,每到一个村子,他就用红笔画一个点,4年下来,这张地图上的红点超过了150个,总行程超过2万公里。

    多年间往返于乡村小道,满眼都是可观可画的景致。在他的笔下,步入新时代的农村画卷缓缓展开——返乡的务工者腰包鼓起来了,建起了二层小楼;农民解放了双手,智能收割机成为农田里的主角;“互联网+”乘着新时代东风来到大山深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李节平笔下的务工者和农民形象越来越多,他笑称,这些人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他们的样子就是时代的样子。今年10月,他将在广东美术馆办一个大型的油画展,把到广东农村采风后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粤农百态”“路过的风景”“岭南丰歌”等作品展示出来。

    “艺术家创作的精品力作,应该镌刻时代印迹、记录历史进程。”李节平强烈地感受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投身火热的生活,把画笔对准真实的人物,在其中记录大时代,描绘大生活。他不会停下手中的画笔,“画农村农民,就是在画我们自己。”

    (实习生滕月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8月03日 04 版

视觉长卷激荡中国改革开放40年
谁家无明月清风
“画农村农民,就是在画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