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未来30多年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明确路线图。去年十九大期间,《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强国一代》,把人生黄金期伴随强国进程的当代青年定义为“强国一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今年,共青团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强国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您是大学校长,目前的服务对象恰好是“强国一代”,您怎么看待他们?这是怎样的一些人?
钟登华:《中国青年报》提出的“强国一代”主题非常好,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把人生理想和价值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当代青年的人生成长发展路径正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路径相契合。去年新生入学第一课上,我以“祖国的未来在我们肩上”为题,从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角度全景介绍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希望传递给他们一种时代责任。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好“强国一代”,我作为大学校长更加感觉责任重大。
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今年秋季,更多00后也将到来。他们富有朝气、充满自信,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视野宽广、知识丰富、好学上进,作为“网络原住民”,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都十分突出。当然,他们也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他们大多从小环境比较优越,战胜困难挫折的能力需要不断历练。相对而言,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需要提升。大学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坚定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我,真正肩负起强国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强国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是让国家“强起来”,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人生际遇。“强起来”的任务是系统的、具体的、明确的。新时代为青年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条件和舞台,他们个人的努力程度、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和国家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也能够在这个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记者:人们也很关注,他们到底能不能担当起强国使命。万一他们是人们从前经常形容的“垮掉的一代”呢?他们在国际同龄人中是不是具有竞争力?有人认为,这一代人相对缺乏奋斗精神和目标。
钟登华:现在的青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担当精神,有追求、有想法,也很务实。这两年天津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2017年接近60%,这一数据从侧面印证了青年一代的整体状态,很多80后、90后的杰出校友已经在不同岗位作出了突出了成绩。我想这一代人必将是有作为有担当的。
从国际比较看,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2.7%,人才培养质量具备了很好的国际竞争力。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一些年轻人存在的奋斗精神的问题、奋斗目标的问题,我想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启人以大道,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他们把个人目标同强国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刚才我提到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话题,这是高等教育的新时代使命。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的问题,天津大学正在围绕培养时代新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并将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我想,“时代新人”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或者说特征。
一是崇高的理想信念。青年要能够正确分析和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养成坚定的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主动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
二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德者,才之帅也。道德修养更像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三是矢志创新的追求。现在是创新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创造、新的发明问世。引领未来的青年一代,必须要具备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时刻保持勇于创新的热情,练就想做敢做、善做善成的本领。
四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再远大的理想,再宏伟的目标,都要靠接续奋斗才能实现。青年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过程中找到更大的人生舞台;要有不怕挫折、艰苦奋斗的勇气和毅力,不为一时一刻的困难所牵绊;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沟通和协作。
记者:天津大学前几年制定大学章程时,写入了“家国情怀”,您也在毕业典礼时寄语毕业生立下“国之所需,心之所系”的志向。今天跟年轻人谈“家国”,他们会不会觉得话题太“大”?怎么让他们接受并去践行?天大正在纪念张太雷校友诞辰120周年,张太雷烈士这代人的担当,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担当,有什么异同?
钟登华:天津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将“家国情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这体现了天津大学的传承。120多年来,天津大学形成了以“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矢志创新的追求”为核心表达的“天大品格”,而家国情怀正是“天大品格”的凝聚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理念,而是需要真正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特别重视将思想的引领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每个专业都设计了导论课程,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讲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让学生在接触专业之初就真切感受到国家的需要是什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日常教育中,我们通过专题的爱国教育、校史教育、文化活动等来引导学生。在校外,我们每年都组织4000多人次奔赴各地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一线去接受锻炼和磨练,体会国家的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让“家国情怀”具体生动起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血液。
张太雷校友是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29岁牺牲在指挥广州起义的前线。他是青年的楷模,天津大学一直在学习、研究、传承、发扬“太雷精神”。我所理解的“太雷精神”就是爱国报国、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以张太雷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进行了艰辛的努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年今天的长征路就是要为实现强国目标而奋斗,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
记者: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强起来”的一代和“富起来”的一代,对教育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学怎样适应这些变化,培养“强国一代”?
钟登华:我认为,人才培养改革是基础性的“供给侧”改革。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对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天津大学正积极倡导并推进以“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牵引的人才培养改革。
我们建立学科专业优化和大类招生选拔两个机制,转变“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设置模式,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眼于探索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复合卓越人才的培养。贯通学科专业、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建立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供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培养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选择,并实现成绩统一管理、学分互认和学业信息共享。
综合性的学科支撑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明确了“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总体建设思路,从系统角度优化学科的布局,在保持工科优势学科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理科建设,拓展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水平,增强学科的结构性优势,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环境。
要让学生时时处处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必须为学生创造参与重大课题的机会。天大十分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每年立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0多项,这两年我们又举办了“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已经获得了国家的立项支持。
记者: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更加复杂多元。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面临的压力高于前人而机会少于前人。他们也确实有属于自己的压力,比如在求职、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生的路怎么才能越走越宽?怎么找到奋斗的动力确保人生不会“失速”?
钟登华:从发展的环境看,他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选择更加多样化,发展过程中选择的自主性也更强,我觉得不是说发展的机会比前人要少,而是机会更加需要努力去创造和争取,需要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青年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需要通过社会的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大家自身的努力来解决,而青年自身的努力本身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我经常和学生交流,留意他们反映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我想青年必须要靠激发自己内生的动力,才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赢得未来,肩负起强国使命。从我个人的角度,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开拓视野。就是要更加关注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把个人发展的目标主动与国家发展的方向对应起来,找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趣的结合点,这是个人发展的“源动力”。二是要不断提升。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会带来新的机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青年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知识和技能上丰富自己,而不是仅限于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专业和知识。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够掌握主动,保持一定的“加速度”。三是要努力创造。这是一个创新创造的时代,作为青年要积极主动创造和争取机会,勇于创新和突破,大胆进行创造性实践。当然,解决青年当下面临的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支持青年解决好困惑和问题。
记者:您当年是破格提拔的年轻教授,是“人生的路越走越宽”的代表,对今天的青年还有什么寄语?
钟登华:我最想和年轻朋友们分享的就是“奋斗”这两个字,这也是我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点感悟。我读硕士期间,承担了一个很具创新意义的课题,就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研究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当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经历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摸索过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个创新方法一直影响着我个人的科研工作。
现在的青年赶上了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好的际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想借用习总书记的话送给广大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希望广大青年用奋斗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