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不让一个地区掉队 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共享式发展为西藏打开“致富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姜继葆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8月14日   03 版)

    7月26日下午,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冲堆村, 藏族群众正在登记办理“一卡通”,该卡用于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助推群众脱贫致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摄

    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城出发,翻过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经过100多个连续下山弯道之后,就到了平均海拔2350米的勒布沟。勒门巴族乡在勒布沟的最下端,流经这里的娘姆江,很快汇入印度河。

    1983年,边巴占堆从100多公里外的觉拉乡,走了三天三夜来到勒门巴族乡,“当时路没通,人背马驮进来的”。那时房门很低,身高一米八的边巴占堆进门要弯腰。

    如今谈起这里的变化,他连称“想不到”。“以前房子不像房子,路不像路,现在变化可大了。”如今59岁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够身体健康,多享受几年这样好的日子。

    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齐扎拉说,西藏改革开放40周年,以国家安宁、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主线。西藏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式发展,发展目标是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环境好了,老百姓自然愿意到这儿生活”

    对于西藏自治区老百姓而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于对贫困的抗争。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托林社区75岁的居民次仁南迦清晰地记得,自己16岁时还光着脚给地主打工。一家人在温饱线上挣扎,一件藏袍,白天穿身上,晚上当被子。

    如今,他坐在底楼面积180多平方米的宽敞房子中,由衷地说:“这要感谢共产党。盖好这幢两层小楼,有赖于党和政府的支持。”

    2016年,当地政府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了包括23套房屋及公共配套设施的扶贫搬迁小区,22户贫困户55人因此受益。2018年,二期工程25套住房已开工建设,涉及25户70人。在全县,这样的受益者共有1720户5893人。

    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高海拔搬迁、“三岩”片区搬迁等,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

    沿着漫长的边境地区,西藏将边境小康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建成边境小康村131个,实现巩固国防与戍边兴边相统一。

    边境小村典角村因此获益。这个曾因人口大量外流而只剩下3户人家的“三户村”,如今聚集了48户171人。“房前屋后都有绿化,环境好了,老百姓自然愿意到这儿生活。”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党委书记杨爱民说。

    因为追随爱情,2016年,噶尔县左左乡良久村的索朗班久和典角村的姑娘吉宗结婚。索朗班久在牧区的老家“有很大的牧场”,在当地人眼中,那是财富的象征。典角村人说,索朗班久愿意到这个边境小村来,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抓好产业,才能让老百姓有持久收入来源”

    1975年,古如从山南市财校会计专业毕业,来到勒门巴族乡,在当地一家茶厂当会计,每月有31元的收入。古如记得,来到茶厂工作之后,茶的销路不是很好,甚至难以为继。

    1978年12月,古如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的消息,通过邮递员送来的报纸,他仔细学习三中全会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雪域高原。1992年,古如担任茶厂的厂长,他立志要带领职工一起致富。1993年,茶厂的经营状况好转,那时职工每个月的工资提高了,达到180多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牵引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老百姓增收的渠道多了起来。

    对入住札达县托林社区的老百姓来说,边境小康村建设不仅意味着新建了住房,也开启了他们奔向更加富裕生活的一扇门。

    离次仁南迦家不远的仲琼已经开起了家庭旅馆,7月底的一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到访时,这家拥有6个床位的家庭旅馆已住满了旅客。

    札达县副县长钟茂波介绍说,县里提出“旅游+农业、牧业”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计划用8年时间投入60亿元进行产业开发。“抓好产业,才能让老百姓有持久的收入来源。”

    据介绍,西藏自治区已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63.4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069个,直接带动14.85万人脱贫。

    “产业强大了,村庄亮丽了,村民富了”

    1978年,在距离错那县300公里外的朗县卓村,巴珠刚好18岁。他回忆道,那时候,乡里、县里的干部来宣传国家政策,说现在改革开放了,你们要大胆地向前走。巴珠回忆,“那时已经开始有人尝试多种经营”。

    巴珠也通过银行贷款买了一辆“二手”的解放牌运输车,跑起了运输。他把当地的木材运送到县里,有时候还会去山南拉一些日用品回来。

    从卓村到山南,240多公里,巴珠平均一个月大概能挣1000元左右。他买了村里第一辆车,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巴珠当时认定,时代不一样了,再不闯一闯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时代向前的印记在西藏随处可见。拉萨市达孜区唐卡乡琼达村的多吉,16岁时开始外出打工,他跑到山南等地四处找工地干活儿。他注意到,几乎到处都有新项目开工建设。去年,他妻子的姐姐央吉在拉萨市达孜区邦堆乡扎叶巴村开了一家林卡,现在是旅游旺季,林卡里一座难求。

    如今,电子商务、航空物流的快速发展让更多西藏年轻人找到了创业机会。23岁的边巴吉拉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刚开始运营的西藏顺丰,这位喜欢网购的藏族女孩见证了西藏电子商务事业进入新时代。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西藏离世界更近了。

    富裕起来的巴珠,肩上扛起了另一项事业——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1992年至2013年,巴珠担任卓村村支书一职。村里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和旅游产业,全村累计种植核桃900余亩、苹果150亩、藏冬枣100亩,实现每户增收两万元。2015年,卓村在党员带头下,建立了农家乐家庭旅馆。开业至今,累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为群众增收7万多元。

    现在的卓村,“产业强大了,村庄靓了,村民富了”。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61元。

    现在巴珠已经不跑长途运输了,靠家里的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他当起了“甩手掌柜”。仅庭院经济,每年就能增加收入一两万元。看着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巴珠感叹道:“我想,我们的方向选对了,路子走对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姜继葆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8月14日 03 版

八旬院士钟南山:永远的“看病大夫”
“产业教授”让高职院校企校合作“齐步走”
李耘生:雨花台前血染的信仰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吉国桢
2018年“海外学子华夏行”活动在京闭营
全国青少年宫系统举办暑期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双年展在京举办
治沙夫妻的幸福生活
共享式发展为西藏打开“致富窗”
义乌:“义新欧”架起开放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