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一个新型合成营的战斗力有多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8月16日   12 版)

    雨后,一架无人机悄然升空。爬升、突防、盘旋……蓝军前沿及纵深目标尽收“眼底”。密林深处,抵近潜伏的侦察分队运用多种侦察手段,把隐匿在伪装下的目标一一挖出。

    指挥车内,担任红军主攻任务的陆军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火力参谋邢明星果断呼叫空中火力支援。10多分钟后,空军两架战机对“敌”实施精准打击。随后,该营在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掩护下,迅速夺占蓝军阵地。

    “作为新型陆军的探路者,我们一刻不敢耽搁。”营长宋恒哲说。4年来,他们聚力改革转型,是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开创了该类型部队建设多项全军先河,“信息力、打击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总体作战效能较以往大幅提升。

    思维对接未来战场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军歌响彻礼堂,时任营长肖民从旅领导手中接过新型合成步兵营营旗,从此拉开了该营改制换装的序幕。

    28岁的班长付兴会仍记得新兵们刚刚看到新装备的反应:“大家全都瞪大了眼睛,嘴巴也不自觉张开了,特别惊讶!”

    一遍看下来,他觉得种类繁多的各型战车就像“豪华套餐”,组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整体作战能力。

    天天盼着的信息化新装备终于到来,但官兵们的兴奋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很快转为焦虑。数百份说明书、数万个部件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本领恐慌。

    “当时我们都憋着一口气,谁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先于别人摸透装备。”炮班班长徐大鹏笑着说。

    没有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徐大鹏记得,由于装备刚刚列装,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时任指导员刘净伟四处打听,最后从教过自己的老教员那里找到一份新式火炮教材的初稿,全连官兵如获至宝。

    在使用过程中,官兵们还经常向装备生产厂家人员请教,把仅有几页纸的说明书扩编成厚厚的教案,最终掌握了这些新型装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然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那是3年前的一次红蓝对抗演练。本以为接手新装备后,战场突击肯定势如破竹,没想到总攻却处处受阻:正面,新式突击车在“敌”重火力压制下举步维艰;侧面,冲锋刚发起便遭“敌”坦克火力打击,一个连人员“伤亡”较大;时任三连连长杨怀新紧急呼叫空中火力支援,但直到最后直升机也没出现。

    “配属的大口径火炮、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等作战力量为啥不用”“陆空通指设备由于端口参数不一,信息网络搭建受阻,根本联不上”……复盘检讨,指挥员们幡然醒悟:转型不仅是换装新装备那么简单,更需要思维、理念的转变。

    为此,他们重新调整训练内容,从武器理论、构造原理到空地联合、体系作战,循序渐进。在想定设计中,突出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环境构设上,尽量选择复杂地形、陌生地域,让演兵场紧贴战场;天候选择上,重点抓好雨雪霜冻、暗夜晨昏等特殊时节;课目设置上,突出演练节点突袭、机动驰援、快速穿插、反敌机降等重点难点课目。

    他们深入研究信息主导与火力主战的融合战法,针对不同作战形态,将打击力量和各种侦察装备相互配合使用,构建了远中近火力打击和高中低侦察模式,探索了动中指挥模式和保障力量伴随行动办法,形成了合成营山林地、寒区山地、夜间作战等一整套战法。

    不久后的一次演练中,面对战车损坏、战场侦察、雷场排爆等复杂任务,随着指挥车的有序调度,车辆抢修车不到10分钟排除故障,无人机迅速调试起飞,破障队驾驶突击车抵达雷场……看着一条条传回的反馈信息,导调组乘员不禁感叹,新型合成营作战力如此之高,这支新型部队已初现雏形。

    新型装备的“试飞员”

    在该旅副参谋长丛光辉眼中,自从转型以来,一营有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接装,从工厂到营区上千公里,近百辆突击车,他们放弃安全便利的铁路输送,选择昼夜连续摩托化行军;组织新式火炮实弹射击,他们选择雨天、雪地、风沙等恶劣天候条件下进行训练;试验突击车牵引力,他们提出增加拖车挂钩,牵引两辆载重挂车……

    “其实,在极值下进行训练,我们比谁都害怕。”营长宋恒哲说,“全营装备基本上都是全新的,大多数是未定型的,需要我们在训练中不断地试验、高强度使用甚至破坏性使用,才能找准新装备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我们就相当于新型装备的‘试飞员’。”他形象地说。

    极限训练就意味着承担风险。组织新式突击车山林地机动试验时,一营特地选择传统步兵营车辆无法通过的坦克训练道,“到处是急转弯、陡坡。”在进行机动测试时,一辆突击车突然出现转向助力失灵,撞到了路边的树上。“如果没有树挡着,车有可能就翻下去了。”事后听说这次险情时,徐大鹏依然心有余悸。

    还有一次,一营在某地进行火炮极寒条件下射击试验。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狂风肆虐,参加射击的火炮出现故障,战士们和厂家人员一起在滴水成冰的室外拆解火炮、排除故障。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故障成功排除,但很多战士的手指都被粘掉了皮,鲜血直流。

    2015年夏,一营进行新型单兵防空导弹实弹射击,靶机高度××米,每次投掷×枚红外诱饵弹。现场的一位专家质疑:“这可是极限,导弹出厂定型试验时条件也没有这么苛刻,能打上吗?”“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该营官兵沉着应战,精确射击、首发命中。

    极限条件下检验装备,也锤炼出一营顽强的战斗作风。今年春节前夕,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在东北某演训场拉开帷幕。凌晨1时,一营接到指挥部命令,“6时前必须到达蓝军腹地,配合主力发起总攻”。副营长陈晨率队出征,悄然突防,直插蓝军“心脏”。

    总结讲评时,蓝军指挥员仍不解他们究竟是从什么地方突入的。“见缝插针,利用封锁空隙无光条件下从冰雪路面穿过去的。”听完陈晨的解释,蓝军指挥员竖起了大拇指。

    4年来,他们先后转战10多个省市,行程10余万公里,全面采集、检验装备体系在各种环境下的性能和缺陷,400余条改进建议被装备生产厂家采纳。

    联合作战、联合制胜理念深入人心

    某年7月,一营与空军、陆航联合进行火力打击演练。战斗开始,一营经过快速机动,悄然抵近“敌”前沿,利用多种侦察力量,迅速生成战场态势图。

    支援作战的歼轰机、武装直升机巡弋待战。一营地面目标引导组迅速进至引导地域,“敌人”毫无察觉。营长宋恒哲带领营参谋研判“敌”情、分析态势,果断下令引导空中火力打击。

    很快,歼轰机、武装直升机在侦察小组引导下,对“敌”发起猛烈打击,重锤敲碎“敌”防御外壳。随后,一营在空中火力掩护支援下,迅速夺占蓝军阵地。

    “步兵呼叫空中火力支援,盼了多少年,现在正在成为现实。”这个场景是班长付兴会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画面。

    宋恒哲感叹,能与战机共享数据,得益于部队装备建设飞速发展,更是营连指控装备信息化带来的结果。如今,一营实现了无线接入和要素组网,分队层面具备与其他军兵种互联互通能力,使合成营真正成为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联合作战单元。

    “演练促进了从‘形联’到‘神联’的跨越,折射出联合作战、联合制胜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场观摩的一位旅领导说。

    几年来,一营紧盯制约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联合指挥、信息通联、空地协同、引导打击等重难点问题攻关探索,开了新型合成步兵营多项全军先河:首次在合成营层面对陆海空联合作战进行先期实践;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了合成营编成内联合指挥体系构建……

    组建以来,一营多次开展空地联合火力试训、新型突击车空军某型运输机空运装载试验、新装备航渡与登陆演练,努力实现“机动作战,立体攻防”。该旅旅长高金虎介绍说,“机动作战”,就是要跑得快、走得远,“立体攻防”,就是要上天入地、能攻善守,“机动”是核心,“立体”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如今,一营已初步形成轻便化、多能化、模块化特点,具有机动速度快、火力打击猛、指挥便捷高效、自我保障能力强等能力优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8月16日 12 版

一个新型合成营的战斗力有多强
打造陆军立体攻防的尖刀
首次全国性军营开放活动在武汉举办
美国“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为何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