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草原上守护“非遗”的校媒人

大连理工大学 朴春雨 广东财经大学 吴凡舸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8月20日   11 版)

    今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光影工作室参加呼和浩特电台的《益青城》直播栏目,宣传环保理念。杨展/供图

    8月的呼和浩特,不时有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第十五届草原文化节拉开帷幕。6名大学生扛着摄制设备,穿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厅中。他们想搜集和记录来自全国不同民族的“非遗”故事。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7级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命名为“Wulin Toya光影”。他们告诉笔者,“Wulin Toya”的蒙古族语是“乌仁图雅”,意思是破晓光明。

    “不愿过多关注娱乐”是团队成员达成的共识。队长杨展介绍,自去年11月团队成立至今,有9名成员,共发布短视频作品55件,从体现春运特色的《归途》到草原文化节预热影片《爱上内蒙古的N个理由》,从关注城市地铁建设的街采短片到“非遗”传承人采访,他们坦言,“不走娱乐风格,关注着身边人、身边事”是作品创作的初衷。

    因为年轻而干劲满满,却也因为年轻而阻碍重重。工作室的组成纯属兴趣使然,从添置设备到筹措经费,从文案撰写到剪辑后期,全部由团队独立完成。这对于一群资历尚浅的大一学生来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去应对。“我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这样一件事。”说起工作室从组建到运营的艰难历程,队员们显得轻描淡写。令团队骄傲的是,他们的视频得到了当地众多媒体的支持,网络点击率也有了可喜的效果,这些富有意义的作品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在草原文化节上,他们一共拍摄制作35个视频,其中有28个是关注“非遗”作品的。杨展告诉笔者,在这次草原文化节上,每个民族都带来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映作品,团队共采访了29个民族共33名“非遗”手艺传承人。

    拍摄采访过程中最难的是语言交流障碍。一些“非遗”传承人听不懂普通话,只能通过领队的翻译与学生记者进行简单交流。在后期制作中,因为采访对象说了太多专业名词,后期字幕制作面临了很大挑战。“有时候一句话要反复听二十几遍。”杨展说。

    在草原文化节开幕前,他们拿到了活动流程和节目单,而所有人的目光立刻锁定在了文化的传承上,很快就敲定了要做非遗主题的系列视频。

    “我们很迫切地想把传承人的故事传播出去,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非遗’,关注这些手艺和背后的人。”带着这份执著,6名队员放弃了假期回家的打算,通宵加班,仅用两天便完成了所有拍摄、剪辑与制作。他们想让这些视频更早面世。

    回忆起“非遗”手艺传承人的共同点,接受采访的三位同学异口同声:“所有的传承人都非常渴望自己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他们介绍,这些“非遗”手艺传承人大多非常愿意接受采访,部分还主动提出添加学生记者微信,希望媒体的宣传能帮他们走出“传承难”的困境。

    他们向笔者讲述“非遗”手艺传承人的困境。让杨展印象最深刻的是草原文化节现场,一位锡伯族的传承人带来了他亲手制作的弓箭,令人无奈的是,只身前来的他可能是锡伯族最后一位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如何传承几乎是所有传承人心头最大的一块石头,而制作民族手工艺品成本高、回报少是难以传承下去的根本原因。苗族手艺人用蜡染技艺手工制作整整一周的戒指仅售50元,傈僳族把植物纤维搓成线来织布花费小半年制成的女裙标价仅1420元,这令队员们锥心不已。

    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年轻人在“非遗”手艺传承中的努力和能量。年轻的传承人将老手艺与现代生活进行融合,比如把刺绣与笔记本、背包甚至耳机结合,制作成文创产品,扎染技艺也运用到了杯垫、桌布等日用品中。除此之外,他们还了解到,部分地区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小学开始设立非遗手艺课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一些职业高中更是把非遗手艺列为正式专业,每年从全国招生。许多传承人在坚持探索出发展的道路,社会各界也正在设法改善非遗“传承难”的境况。

    杨展和队友希望,团队能用镜头传达“非遗”手艺传承人的声音,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在他们看来,让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模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不落的太阳”,需要青年一代的关注与努力。

    “不要让‘技艺’仅仅成为‘记忆’。”这是杨展和队友们的心声,也是他们眼中青年一代的使命。

大连理工大学 朴春雨 广东财经大学 吴凡舸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8月20日 11 版

大学生暑期怎么“充电”
草原上守护“非遗”的校媒人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年轻力量
图说暑期社会实践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