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山顶上,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未来30年,会发现我们依然大有可为。”近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分论坛——新时代软件产业生态50人会议上,华为云DevCloud首席规划师汪维敏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参会嘉宾的认同。
当下,中国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软件产业的收入超过了5.5万亿元,占GDP的6.65%,软件产业收入增速达到13.9%,超过GDP增速的两倍。
但硬币的另一面也值得注意,从整体上看,中国软件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中国仍缺乏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软件产业尚缺乏基础软件,无法独立构成整个软件生态。在此背景下,新时代软件产业核心竞争点在哪里,如何提升竞争力成为行业焦点所在。
得数据者得天下
“未来所有的竞争就是围绕四个字:精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天风证券副总裁赵晓光尝试去回答“软件产业进化方向”这个关键问题时,落脚点在数据上。
在赵晓光看来,人工智能首先要有数据,智能手机通过各种传感器拿到了海量的数据,所以才有了整个ToC领域(面向消费者领域)的软件产业化和IT产业的发展。他认为,未来整个信息产业所有的创新都会围绕怎么拿到数据、怎么处理数据、怎么转化和输出数据等三个维度展开。“而未来讲IT软件的发展逻辑其实最本质的就是围绕一点——精准数据。”
“像今日头条、王者荣耀等应用,一经上市,立马就火了,这不是偶然。巨头们掌握用户的精准数据,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东西,就卖给他什么东西。”赵晓光介绍,ToC端对数据的使用已经相对成熟了,互联网巨头掌握用户的精准数据之后,从产品的研发、制造生产到产品的销售,全部围绕精准数据展开。
赵晓光判断,未来ToC产业将变成少数互联网巨头的游戏,而ToB(面向行业级别领域)可能成为未来最大的平台。在ToB领域,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十分关键,“人工智能就是通过一个个物联网打造一个闭环的体系去收集数据,未来软件行业要走向前端,需要更多和物联网结合。”赵晓光说。
“现在各大巨头正在搞无人超市,目的是改造传统行业,增加销售。”以无人超市为例,赵晓光坦言,未来几年的技术创新更多是通过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帮助传统行业提升效率和性能。传统软件企业要升级,也需要如此。赵晓光说,物联网加人工智能,一个个的排列组合,把一个个的传统行业重新定义,但是定义的本质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拿到精准数据,拿到精准数据之后,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地演进,大幅地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
过去十年,赵晓光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制造业,他认为,过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工程师红利,而未来要靠数据红利。
“精准数据的竞争中,未来我们的机会就在于深度垂直于每个行业中,要进入到它的生产、采购、销售,包括研发。”赵晓光认为软件企业应该放开视野,首先要对行业深度地垂直,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两大技术,与之形成好的合作。
关键在人才
当下,不少软件企业陷入人才短缺的困局。SAP成都研究院院长吴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几年他们基本不去外面招高端人才了,都是自己培养。
“去年我们要招三个科学家,招了半年,把成都所有号称做AI、做机器学习的人请到一起,最后收了40份简历,一个都没面过。”谈起这段经历,吴勇有些无奈,软件生态圈需要科学家、架构师,但市场上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候选人。
饱受人才招聘困扰的还有成都精位科技CEO周宏亮,他强调技术驱动型企业发展最关键在于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创新性的高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攻坚克难,但目前中国软件行业能够覆盖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骨干却少之又少。高端软件人才培养这一环如何突破成了关键。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吕建成说,全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但人才仍是紧缺,“(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招聘,有时候矛盾是比较深的。”
吕建成表示,企业有人才的诉求,还有研究成果的诉求,软件人才的培养需要分级,但是很多时候高校是难以满足的。他认为,现在软件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和工业界的结合,工业在软件这块是比较弱的,需要升级转型,在这块有很大的空间。
“如果企业和高校合作应该把握两个点,第一个要把握好合作的点,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东西,不要把高校不擅长的事情放到高校去做,那是得不偿失的。第二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还不太信任是目前普遍的现象,两者需要建立诚信机制。”吕建成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均斌 实习生 尤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