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睁眼,雨轩就习惯性地点开“男票”的置顶聊天框,问了一句“今天干嘛”。但是,对话框对面的人长什么样子,她却并不清楚。
“我俩几乎做了一切情侣可以在网上做的事,也会互送礼物,但从来没见过面。”雨轩说,“我们是异地,见一面对学生来说成本太高,也没有必要。”
雨轩和她的“男票”是打游戏认识的,起初只是一起组队,后来开语音时觉得对方声音很好听,慢慢就开始用微信联系,发展成了情侣关系。但是与平常的情侣不同,“网络”是他们交流的唯一渠道。
“我只知道对方也是大学生,聊起天来觉得三观很合,但是没打算见面。”雨轩认为,在网络上认识的人应该更加谨慎,避免见面也是对安全的保障。
像雨轩这样选择“网恋”的年轻人,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多。有人把网络当作工具,目的是线下发展感情;有人则把网络当作载体,一切活动都线上展开。
在社会飞速的转型期,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和原子化孤独的人际交往,让“交心”越来越难。而网络有着门槛低、便捷、融入感强的特点,又可以隐藏真实的自我,扬长避短,减少社会因素的桎梏,自然成为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交友和寻找伴侣的不二之选。
“我加好友先看头像,头像好看,聊天的时候也舒心。”18岁的张菲喜欢在各种交友软件上认识“帅哥”,她知道头像可能造假,但并不十分在意,只要“认为他长那样就行”。张菲现在的男朋友同样来自另一个城市,自称“25岁,已经在工作了”。她明白年龄差和生活圈子的不同可能成为两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但作为师范类学校的女生,张菲珍惜这样为数不多的和异性交流的机会。
“他很幽默,能告诉我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好玩的事。”张菲觉得这样的男生已经不多见了。至于未来,她没想太多:“也许有一天没话可说了,那就互删呗,反正见不到面也不会尴尬。”
有人像张菲和雨轩这样只想找个人聊天,所以在意对方的“前台”表现,比如头像、说话风格等;有人想利用网络“奔现”——从线上发展到线下,追求进一步、更稳定的伴侣关系,因此更注重对方的“后台”表现,比如人品、性格、个人条件等。
Ricky今年22岁,在cosplay同好群里认识了一个女生,两人有共同的爱好,也有很多共同语言。对方称自己19岁,发过来的照片也很可爱,是Ricky喜欢的类型。“我很想见她一面,毕竟在同一个城市,这太难得了。”Ricky说。
但是,随着两人交流的深入,他发现女生总要求他买东西,一开始价格还在他承受范围内,后来却越来越贵。“我自身条件确实不算很好,所以才想在网上找对象。”Ricky觉得女生只是把自己当作“提款机”,最终还是选择分开。
在网恋圈子里,“网骗”现象很多见,大多数是打着恋爱的旗号要求对方进行物质付出,这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然而,骗取钱财只是比较“低级”的一种目的,伤害身心、欺骗感情的事情层出不穷。
网络的虚拟性成为很多人的保护套,由于双方信息交流不对称,神秘的真实身份有时令人震惊。小翟曾经觉得自己遇到了“对的人”,几乎到了和对方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聊着聊着,种种熟悉的巧合让她生疑。“无论是名字的谐音还是工作领域,都和我闺蜜的前男友太像了。”事实证明小翟的猜测没错,那时还和她闺蜜纠缠不清的“前男友”,已经假扮成一个陌生人开始疯狂追求小翟。
“我惊呆了,他可以在网上装成另一个人,我觉得这太分裂了。”小翟自此不再相信“网络缘分”:“身边有奔现成功结婚的,但也有不少被伤害的。”24岁的小翟表示“不想折腾了”,随着年龄增长,她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个靠谱的人。
在网上,人们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选择相信对方就是想象中伴侣的模样。没有人知道屏幕那端的人的真实身份,神秘感和偶然性足以令人陶醉。可是,这种不充分的信息交换也常常导致“见光死”,双方巨大的生活背景差异同样阻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如此,在交流成本日渐升高的当下,作为孤独个体的年轻人几乎无法摆脱来自网络的诱惑。“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雨轩所说的,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
王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