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会再有人怀疑,万里之外的非洲,事实上离中国“很近”。
“从贸易往来、直接投资存量、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基建融资和发展援助五个维度来评估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伙伴关系,在任何一个维度上,中国都是非洲排名前四的合作伙伴,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跟非洲的经济往来能达到如此深度和广度。”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于2017年6月发布的一份题为《龙狮共舞:中非经济合作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的报告中曾得出的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近”。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18年,则一路见证和塑造了这种中非之间的亲近关系,更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贯彻其中。
走过18年,中非合作论坛经历了哪些变迁,取得了哪些成就?中非合作模式如何用事实回击质疑,并为全球“南南合作”所借鉴?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又将有哪些看点?8月27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宇、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助理研究员王磊做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演播室,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中非合作论坛走过18年
对于一个人而言,18岁的节点,总是有着特别的意义,比如它意味着走向成熟,也意味着开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而对于中非合作论坛而言,这一类比也恰如其分。
在王磊看来,中非合作论坛从2000年成立至今,经历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三个成长阶段。
从2000年成立到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第一次在北京举行是中非关系“高速发展”的第一阶段。从2006年到2015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是中非关系“高水平发展”的阶段。在这期间,中国从2009年起开始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2015年的约堡峰会上,中国宣布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截至2018年3月,这笔中方承诺的资金已有超过90%得到落实或作出安排,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和产业产能项目在非洲加紧推进或投入运营,中非合作进入了“日臻成熟”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中非双方把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升级为峰会,既反映了非方的强烈愿望,也顺应了中方继续推动中非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需求,可谓正当其时。
张春宇则分析认为,“18岁”的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熟”还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进行超越“双边合作”、进行集体合作、集体协商的一个平台。第二,多年来中非合作论坛日益强调务实合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从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始,每一届都会得出一个“行动计划”,每一个“行动计划”都有切实的成果。第三,从中国的对外合作能力建设来看,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国对外合作政策转型的催化剂和助推力。比如,过去中国的对外合作分散在各个部委当中,因而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诸如“多头领导”等弊端,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将对非合作从多个部门转化为由一个论坛来统领,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人们都说“十八而志”,因而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作为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无疑承载了很多期待。张春宇表示,诸如中非如何通过合作共促自身发展经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非盟的“2063年议程”如何对接;中非经贸合作如何进一步提质升级;中非之间致力于“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是否会出台新举措,这些热点都值得关注。
王磊表示,本次峰会将要发布的“北京宣言”“北京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促进中非合作计划的措施出台有着重要意义,将对中非合作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本届中非合作论坛也必将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中非合作用事实回击质疑
在中非合作论坛各方都对中非合作抱以极大热忱的同时,毋须讳言的是,一些质疑和诋毁之声也随之而来。如有的西方舆论将“经济掠夺”“资源掠夺”“债务陷阱”等帽子扣在中非合作上。但是在事实面前,这些欲加之罪不攻自破。
前述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开篇即总结了中非合作的“双赢”实质——“短短20年间,中国一跃成为非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从对非贸易 、投资 、基建融资和发展援助的深度和广度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比。‘中国巨龙’——业务多元、 规模各异的中国企业为非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资本、 技术和创业精神,加快了非洲‘雄狮’的经济发展步伐。”
该报告也指出,虽然中资在非企业在增加当地雇员和当地采购比例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以及确实存在在非中国企业使用劳工违规和环境违规的个例,但中非合作的大局依然可以用“瑕不掩瑜”来概括。不仅如此,该报告还总结了中国对非投资和商业活动为当地带来的三大经济红利——创造就业和技能养成、技术和知识转让,以及基础设施融资和开发。
而对于所谓“资源掠夺论”,王磊表示,非洲国家大量出口资源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经济特性。而且,全盘来看,中国进口的非洲资源事实上远远不及欧美。
“债务陷阱”是西方舆论给中非合作扣上的最新一顶帽子。对此,张春宇表示,事实上,非洲债务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中国,而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更久远的合作。王磊也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很多国家是一种造血式的多种金融发展援助,其中许多是商业贷款项目,这些项目都会考虑非洲国家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期限等。此外,虽然不排除有个别非洲国家的债务水平达到了一定的警戒线,但这些债务由来已久,并非“一带一路”造成的。而且,如果从非洲整体来看,其债务水平其实并不那么严重。
不过,面对外界质疑,张春宇也提醒,中国大可不必过激反应。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对待质疑,用实际行动和客观事实以及别人“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方是应对之道。
中非合作论坛成南南合作样板
18年来,中非合作论坛的开创,不仅成就了中非合作,事实上也在全球范围内为“南南合作”甚至是“南北合作”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借鉴。
张春宇认为,“南南合作”指的是被称为“南方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意味着平等、互利、多赢的合作。从多个层面来看,中非合作论坛都当之无愧为“南南合作”的样板。
首先,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无论是援助资金还是发展资金的运作,都是符合“南南合作”的理念和规范的,同时也符合国际规范。
其次,中非合作论坛自开创之后,这一模式一直被其他新兴经济体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比如,印度、土耳其、欧盟、美国、韩国等都在与非洲举办各类论坛,这是中国对世界多边合作机制作出的一个贡献,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中非合作论坛也为中国自身的外交实践和“南南合作”实践提供了样板。王磊表示,中国近年举办的“中拉论坛”和“中阿论坛”都汲取了中非合作论坛的有益经验。“可以说,中非合作论坛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力,而且在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中,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作用。所以,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中非合作论坛确实是‘南南合作’的典范。”王磊说。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