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然而,我们身处的时代瞬息万变,处于风口浪尖的吸金行业,也许转眼就是明日黄花。正如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所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稳定性,但也从来不缺乏机会。旧行业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新行业的崛起,在新旧更替之间,有人笑,有人哭,有人喜,有人愁。《青年参考》采访了几位转行者,听他们讲述五味杂陈的转行经历。
吃苦受累是常有的事 老杜,男,46岁,保险公司地区总监
从部队复员后,我找了份体制内的工作,在派出所当民警,负责调解群众纠纷,处理治安事件,隔三差五还要上夜班,去片儿区巡逻。虽然收入不高,但处理各种纠纷和案件让我看遍了世间百态,对人性多少有了些认识。
有时候,生活由不得你选择。2006年我34岁,跟我差不多同时入职的同事都升职了,可我还是个科员。那年春节一过,我就辞职了,当时还没想好做什么行业,在家里待了8个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经战友介绍进了一家保险公司,一开始是试用业务员。当时觉得可以从公司老客户入手,我又热情好客,应该可以做好。我的“空杯心态”很好,加上当过兵,自律性强,从底层一步步做起,到今天已经在保险业干了12年,现在是北京分公司的销售总监。
干保险这一行,吃苦受累是常有的事。我记得刚起步不久时,我去顺义某个别墅区给一位客户送体检邀请函。那时我还没买车,是从东直门坐长途公交车去的,到客户家已是晚上8点了,而回城的末班车是晚上7点。那会儿是8月,走出客户家后,我又累又热,茫然无措。在空荡荡的别墅区外呆呆站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愿意载我一程,把我送到首都机场。我从机场再坐大巴回市区,到家已是夜里12点多了。
当民警收入不高,但不用事事操心;干保险要月月考核,月月归零。收入是提高了,但就像鲨鱼一样,总要不停地游,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如果时光倒流,让我再选择一次,我想我还是会转行,因为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过,将来不可能再转行了。我今年46岁了,也很认可保险业,打算在这一行干到老。
一开始,家人强烈反对我转行:“好好的警察不当,卖什么保险?”他们认为保险业低人一等,保险推销员也不是一份正式工作。他们不允许我向亲戚朋友推销,嫌我丢人,我是靠维护公司老客户才起步的。
后来我做出了成绩,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了,收入也比在体制内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就支持我干保险工作了,有时还给我介绍客户。
我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媛媛,女,34岁,房地产公司主管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也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家人都叫我“小百灵”。高中毕业后我考进了本地一所大学的声乐系,还在一次青年歌唱比赛中获得了省第一名。硕士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留了校,当了一名声乐教师。
按说专业是我自己选的,这份工作也算体面,但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改变了人生轨迹。先是教师职称评定,我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很强,却没有评上;后来我参加了声乐比赛,却名落孙山。反复思考后,我得出了结论:职称评定要看你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而不是业务和教学水平;声乐比赛要看你的师承关系和导师的影响力。很遗憾,这两方面我都没有优势。
连遭挫折后,我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即便结婚生子也没使我打消这个念头,它反而愈发强烈。有个关系比较好的亲戚在北京一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管,2012年,我辞去了教师工作,投奔了亲戚的公司。目前,我在一家房地产金融公司做项目管理。
从音乐行业转到地产业,遇到困难是常态,每天都有新挑战。不过,这个平台也带给我从未有过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在行使独立决策权时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我相信“1万小时定律”,只要努力加坚持,我在新领域一样能出类拔萃。
虽然我教书加补习的收入不错,但现在的收入更高。财务自由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它是衡量自我价值是否实现的可参照标准,或许也是必经之路。如果我实现了财务自由,可能离开公司,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创业,比如生活美学、内容创意等。
其实,促使我转行的还有一个原因:大都市的魅力。我考研时多次来北京找名师指导,也来看望过亲戚。北京是我最爱的中国城市,没有之一,她大气、包容而奇妙。这里有看不完的展览、戏剧、演唱会、音乐节……这对一个曾经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我还经常跟同事们一起上拉丁舞和搏击操课,周末品红酒、听古琴。在他乡,我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当然,我会怀念故乡,但有句话说得好——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我爱人支持我转行,只是告诉我要“谨慎决定,大胆执行”。要说理想,我想,活成自己应该有的模样,完成自己的使命,认真过每一天就是了。
创业比打工学得更快、更多 高峰,男,40岁,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在一家大型IT制造企业干了10多年后,2016年,我辞职了,离开了这个行业。
我为什么辞职?说出来可能你不信——我觉得公司给我的报酬太高了,超过了我应得的。虽说没有谁不爱钱,但我希望这份报酬是通过我创造的真实价值得来的,而不是迎合大系统运转挣来的。在这种几十万人的公司里,个人很难刷出强烈的存在感,混日子的人也不少。我不想在大公司的羽翼下一天天混下去,丧失生存能力。然而,公司已是业内老大,如果不转行,跳槽后还能去哪里呢?
我有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几年前离开了公司,转投金融行业,现在貌似做得风生水起。金融业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人才都往那里挤,我也有点儿跃跃欲试。正好有个朋友搞了个资产管理公司,邀请我跟他一起创业。如今IT制造业已由新兴行业变为传统行业,掘金机会不多了,而资产管理行业还有很多可能性。我骨子里喜欢逆流而上,挑战未知,因此跟他一拍即合,当即辞职。
创业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社会经验真是太少了。比如,过去我认为新闻里各种诈骗案件都很荒唐,受害人怎能那么轻易就被“忽悠”了?等我开始帮企业融资和运作时才有所领悟,“忽悠”是一种必备的社会生存能力,它与“诈骗”的区别在于,拿到钱后干不干正事。
比如,我曾受一位上海老板之托,组织一场以“著名经济学奖得主演讲”为主题的论坛。他还打算邀请地方名流,把活动搞得热闹些。等会场安排好了,人也请到了,他就让我卖票。但这种高冷的论坛,谁会买票呢?结果一张票也没卖掉。可是,台下的座位不能空着呀。老板想了个招:把票送给各种合作伙伴和他想结交的人。举办论坛那天,经济学奖得主来了,名流来了,台下的人也来了。虽然大家都听得云里雾里,但老板实现了目的:他因此扩大了知名度,还被选为某商会会长。起初我并不认同他那些“忽悠”手段,后来懂了:这是一种没有恶意的解决方案。
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教的比学校更多,人们学得也更快。过去我所在的公司算是技术类“学校”中的一流品牌——蓝翔技校,然而还有很多社会经验,在大公司是学不到的。
过去在公司,工作方式是被动执行,累而不烦,收入可观;现在自己创业,工作方式是主动琢磨,又累又烦,收入可怜。我这次转行有些盲目和仓促,不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会转行,只是准备再充分些会更好。
其实在我看来,“转行”是个伪命题。在我的认知里只有两个行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因此,我将来不会转行了:我会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一次转行很痛苦 王浩,男,39岁,出版社编辑
过去我在职业学校教书。在一般人看来,不好好念书、考不上大学的“坏”学生才会去读职业学校,其实这是偏见。没有从根子上就坏的孩子,经过正确引导都能成为合格的人才。
那所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工作挺轻松的,但论资排辈的风气特别严重,个个倚老卖老,欺负年轻人。几年后,我终于不想再忍了。2011年我辞了职,来到了现在的出版社,做编辑。
我原以为体制外的风景会更好,其实不然。从安逸稳定的学校跳槽到企业化的出版社,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寒暑两个长假没了,收入也不如原来多。以前能混日子,现在得认真干。每天都要审阅堆积如山的稿子,感觉自己累得像狗一样,一度犹豫要不要回学校去。
不过,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策划的选题变成铅字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我积累的作者资源越来越多。越是有学问的大家,性格越谦和,越容易打交道,跟学校那帮倚老卖老的家伙没法比。
近些年,传统出版业江河日下,在融媒体面前节节败退,只有改变才有出路。我瞄准了互联网行业,打算再次转行,尝尝“月薪5万过得像月薪500元”的行业是什么滋味。
家人劝我打消这个念头:“都快40岁了,还瞎折腾啥?”但我觉得,转行就像健身,第一次挺疼的,慢慢就习惯了,还会喜欢上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摘自《青年参考》2018年7月26日 08版
《青年参考》见习记者 胡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