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务公开的薄弱处在县级及以下政府,而难点在于基层政务公开无章可循,缺乏规范和标准。
--------------------------------------
基层政务公开普遍不规范、不标准,老百姓的看法是,“公开的信息公众不需要,需要的信息不公开”,时至今日,一直饱受基层群众诟病的“办事难”“办事慢”,与缺乏贴近公众需求的政务公开方式不无关系。鉴于此,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在四川等15个省(区、市)的100个县(市、区)推行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试点领域基本涵盖与公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城乡规划、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救助等25项,力求打通政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
试点推行一年来,成效究竟如何?近日,我们在四川多地调研发现,参与试点的基层单位和公众普遍反映,拥有一套清晰、明确、规范的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既破解了基层政务公开“随意化”的尴尬,也从源头上推进了基层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
四川作为参与试点的省份之一,在8个试点县(市、区)内主要围绕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救灾、市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义务教育等9个方面进行试点。试点效果基本符合“顶层设计”预期,个别试点单位的探索还颇具亮点。
比如,青川县的试点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关系密切的行政行为和服务事项,从群众需求事项入手,梳理出县、乡、村“三级事项”目录,细化公开事项名称、内容、对象、范围与标准,通过“线上线下”问需、特邀监督员问效、“两代表一委员”会诊,向全县268个村(社区)发放6000余份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征求意见表,以权、责清单为基础,将以往许多可公开未公开的事项全部纳入目录,厘清行政权力运行公开事项,梳理出县级公开事项501项、乡级119项、村级96项。以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为核心,实现办事过程全部公开透明。
万源市重点围绕公开方式用心聚力。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万源在充分统筹考虑不同受众群体时,改良老载体,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构建“网络+实体+活动”公开模式,对32项农村基层干部“微权力”、农村“三资”、扶贫和惠农政策等54项内容全程在网上公开,让群众办事更便捷。目前,全市52个乡镇、411个村(社区)信息都“搬”上了网,真正实现了“晒权”立体化。
保障性住房是低收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的直观体现,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攀枝花市西区以试点为契机,从房源信息确认之初,就做到“公开无漏项”,年度建设计划、房源面积户型等关键信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公开,分配摇号办法从制定到实施,群众全程参与并监督。目前,纳入区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租赁房有3199套,经济适用房及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有15539套,入住4.8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8.5%,基本做到了群众“零投诉”。
把政务公开的标准体系化,倒逼权力直观透明运行是合江县的一个创新。他们引入ISO9001-2015质量认证管理体系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梳理出质量管理、岗位风险防控、程序文件、操作指南、交易流程等手册,进行“清单制”管理,使公共资源流程更趋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成都市新都区尽管不是这次国家试点单位,但早在2015年,新都区就已开始市民服务标准化试点探索,形成了1300余项 “新都市民服务标准体系”,并构建了区、镇、村三级的市民服务标准体系,将政务服务的每一个窗口、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限节点都进行了标准固化。
我国政务公开的薄弱处在县级及以下政府,而难点在于基层政务公开无章可循,缺乏规范和标准。通过四川试点现实应用与效果显现来看,基层政务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不仅为基层政务公开提供了操作方案,也打通了以往“自上而下”单一的信息公开模式,激活“自下而上”双向动力模式,更好地厘清了基层政府的权力边界,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提升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我们乐见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早日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好落地、能操作的规范与标准,成为国家一项制度性安排。
(作者系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副主任)
冯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