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两所学校开课的第一周里,常常彷徨无措,也常常获得惊喜。
--------------------------------------
“我来自印度”“我来自新加坡”“我来自意大利”“我来自美国”“我来自中国”……此起彼伏的国名回荡在巴黎旺多姆广场上,惊得悠闲踱步的鸽子们纷纷飞起。
这些有着不同发色、不同口音的学生会集在巴黎,都有着共同的缘由——他们是巴黎政治学院新学期的交换生,正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欢迎项目,而我也是其中一员。
4个月前,当我沉浸在通过交换生面试的喜悦中时,满心怀着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憧憬,并没有料想到开学第一周会如此“艰难”——
“No English!”一次又一次,超市的店员操着蹩脚的英语说出这句让人绝望的话,我和同伴无奈地打开翻译软件,询问面粉的位置。因为是英语项目,我们并没有储备足够的法语知识,却不想在巴黎生活的普通人也不怎么懂英语。
“如果想要开通账户,就要出示房屋电费单。”银行的工作人员不容置疑。中国的大学往往帮助新生办好银行卡,在法国却需要学生自己在银行间比价。没有电费单,我和同住的朋友只好延迟了开户时间。
“一人35欧。”地铁站里高大的黑人警察“耸立”在我和同伴面前,像一堵巨大的墙。由于不懂地铁卡的规矩,我们没有及时在上面贴照片,这次被抓了个现行,罚了几近3天的伙食费,虽然不解,我们也只能乖乖交钱。
这些场景都发生在我来到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等待开学的第一周里。我是第三次来巴黎了,却第一次以一个长居者的身份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原来包裹在它“文化艺术之都”面孔下的,也有阴暗的角落、拥挤的街道和高昂的物价。
这不是我第一次等待大学开学,相比两年前,如今的我多了些焦虑,少了些对未知的好奇。
2016年,我拖着两个箱子一个背包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校园,跟着学长从西门走到东门。“看,就是这么小,10分钟贯穿整个学校。”学长调侃道。当时有点失落的我后来明白,人大虽小却五脏俱全,永远不必担心上课迟到。
雄伟的图书馆是最让人好奇的,我和室友在里面转了一圈又一圈,逐渐摸索出了选座和借书的“奥秘”。夜晚来临。我们循着学长学姐的“教诲”,排在烤冷面摊的长龙中,第一次品尝了宿舍区的著名美食。
“你们知道吗,人大有个著名口诀。”新老生交流会上,学长神秘地说。“那就是——保研不看学分绩,三层食堂装电梯,一勺池底刷绿漆,男生不过一米七。”不懂前三句的我们听到最后一句,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好像突然真真切切地成为大学的一员。
永远人满为患的校园、过早关闭的开水房和操场、楼顶的落日和常年施工的校门,大学生活的图景远非想象中那么轻松自在,却从不缺乏真实世界的烟火气。
在等待两所学校开课的第一周里,常常彷徨无措,也常常获得惊喜。巴黎的蓝天白云,古老的石板路和各大博物馆对学生的优惠都让人忘记烦恼,而两年前的第一次开学则在回忆中变得越来越美好。如果说人一定需要一些“节点”作为新生活的开始,那么大学的第一周一定是其中极为精彩的一环。
王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