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跃声中,一群孩子完成了一节生动的素质拓展课,他们排好队依次走出,边走边兴奋地讨论着当天所学新奇的内容。教室的桌子上摆着尚未收起的机器人、3D打印机、无人机等设备。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周都会发生在东北大学学生宋东晓的“创客教室”里。
在宋东晓眼里,创客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去年6月,沈阳光亚启迪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东北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2015级的宋东晓等13名本科生组成,他们团队名为“智慧方”,主要面对中小学生开展创客教育,集创客产品研发,课程教学,培训服务和创客教室解决方案于一体。
做好创业第一道选择题
智慧方团队创立的课程包括智能小车机器人、遥控机器人、3D打印机、VR设备、无人机等新型设备的介绍与应用。团队成员中机械专业,自动化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组成,专业人员占比高,公司推出的产品多种多样。
提到公司的创立,宋东晓这样回忆,“去年3月我们参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了解到,现在国家鼓励素质教育,并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和伙伴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很多类似的素质教育机构涌现。我们也决定向着这个方向尝试。”
“团队的发展方向是研发产品还是致力于创客教育,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在和伙伴们讨论创客项目的方向时,大家有着不同的想法。“理工男”宋东晓有一个科研梦,他偏向于研发出一款功能更新颖的新型无人机。
而团队的其他伙伴则认为:“搞研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支撑团队搞研发,而且研发的投资大风险也相对高。”
大家集体讨论决定向着“投资相对小,风险相对低”的创客教育方向努力。“既然研发产品技术欠缺,那就把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推广到课堂上去。”
在对东北大学附近的中小学进行调查后,公司将产品精准定位在小学3到6年级的学生。但让这些孩子们玩得有兴趣,又能学到不一样的知识,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购买组装教具,设计课程内容,准备互动环节,缺一不可。
如何让学校接受家长认可
虽然产品的研发比较困难,但还有大量的书籍资料作为参考,而对于完全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团队而言,教育的推广更是让他们焦头烂额。设计好的各种创客教育课程如何让大家知晓?如何让家长认可?成了智慧方团队初期面临的大难题。
“家长不了解,不信任没关系,我们把产品摆到家长面前,开设免费的公开课,让家长试听,亲身体验。”这是宋东晓团队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
现在的小学校放学较早,部分家长下班时间晚。他们会把孩子安排在托管机构。团队初建走不进学校,但是可以等孩子们走出来。
“最开始我们与托管机构合作,在不增加太多费用的基础上,在托管机构开展机器人课程。”而对于这种新奇的创客教育课,很多孩子表示很喜欢。
“我们的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托管机构中,还要走进校园里。”宋东晓说,积累了经验后,团队一致决定向着学校内部“进发”。
宋东晓联系到了沈阳本地的一所私立小学。但此前没有在学校里边上过课,公司没有足够的知名度,这些都是该校校长担心的问题。经过协商,学校最终决定以公开课的形式“先试试”,团队所有成员的认真准备,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创新教育课。精心的调试设备,反复的练习和热烈的现场反应让宋东晓的团队获得了校方的认可。
“第一次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鼓励,本以为以后也会比较顺利,但是没想到推广到第二所学校时就遇到了问题。”宋东晓说。
团队选定的第二个试点是沈阳本地的一所重点小学。
宋东晓给校长打电话时,校长不在沈阳去了外地出差,“听到要半个月才能回来,当时我们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半个月后正是大家在学校专业实习的时间,实习肯定是要去的。”
要去实习,公司这边的业务怎么办?这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因为没有提前协调好时间,团队面临两难境地,宋东晓懊悔不已。
数次电话沟通后,宋东晓和校长解释说明情况,赢得了对方的理解,最终推迟了公开课的时间。尽管后来团队得到了举行公开课的机会,但这次经历也给大伙敲响了警钟。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进,体系的不断完善,除了公立学校,沈阳市的一些其他私立学校也开始与智慧方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周到学校授课成为团队推广迈出的一大步。
“走出学校才发现,东北大学是我们最闪耀的标签,推广期间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学校对我们创业的巨大帮助。家长都十分信任我们,这是其他教育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宋东晓和他的团队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打造了品种多样的系列产品,让家长和孩子的选择余地更大,避免了学过常规素质教育课后“无课可学”的现象。
创业是为了以后不愁就业
如今的智慧方团队已经走进了沈阳多所学校,开办了寒暑期机器人训练营,在沈阳市图书馆开办了科普区展示。智慧方团队还在沈阳市图书馆搭建了新技术展馆。
“我们团队去年1月有了初始的想法,3月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确定了项目具体方向,6月正式成立沈阳光亚启迪有限公司。”提到公司这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宋东晓心怀感慨。现在公司已渐渐走上了正轨。
目前公司的经营大致分为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和校外机构合作,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机械臂、无人机、3D打印机等课程。公司目前已经开设大型公开课10余场,平均每场人数达近千人。另一种是与校方展开深度的合作,在学校设立“创客教室”,同学们可以把它当作兴趣班来选修。
“这些创客教室相当于我们公司的学校分点儿,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在更多的学校设立我们的创客教室。”除此以外,宋东晓和他的团队还在东北大学科学馆设立了创客教育基地,主要面向需要竞赛培训的同学。
“创客培训班的收费标准为一对一150元每人每小时,一节课在2到4小时左右。公开课的收费标准为800元到1000元每场,需要我们配备一个老师和一个助教。”宋东晓感慨,“前期投入还是比较大的,10个人的教室前期投入要5万元到10万元,而30个人的大教室投入要达到17万元左右。”
对于这些在校的学生而言,巨大的数额也成为了他们团队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这些钱有一部分是我们假期在校外打工赚的钱。有一部分是从家里拿的钱。我和家里人说这个事情时,家里有一些人不同意,毕竟涉及的数额比较大还有赔钱的风险。但最终还是很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最后决定拿出这部分钱帮我来创业。”宋东晓说。
全心的投入、辛苦的付出让团队看到了成果,校方和大部分家长,还有参加兴趣班的孩子们,对这一系列的素质教育课比较认可。
“每周一到创客教育的兴趣课,孩子们都很开心,大家都觉得比较新奇,有些东西是连老师都没见过的。”一位老师体验过创客教育课程后认为。
一位家长在听过系列公开课后对创客教育也多了几分兴趣:“我们在听完课程后都会觉得特别有意思,觉得可以试着让孩子多听一段时间。”
提及为什么不“安安分分”地学习,却选择创业时,宋东晓笑着说:“我们组建的团队如果能有所作为,那我们毕业时就不用为以后就业的问题担忧了。而且公司如果顺利,也能为东北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乔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