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28年间的变化,任何一个老浦东人都能娓娓道来:陆家嘴从一片滩涂加棚户区的格局变成了高楼林立、高端百货聚集的“金融城”,老旧破败的上海船厂变成了文化聚集地,主要功能是“种地”的张江成了世界500强医药健康企业聚集的“中国药谷”……
游人与过客看到的是浦东白天的繁华与精彩,但浦东人真正享受的城市发展带来的舒适与惬意则是晚上8点之后才开始。
浦东速度之下的民生速度
70岁的老人吴明发是上海广场舞圈子里少有的男性领舞者,每天晚饭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浦电路滨江沿线的一处小广场上,面朝黄浦江、背靠滨江豪宅带着一群新老上海人跳民族舞。
“就在一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都是采石场、仓库,现在成滨江步道了。这建设速度真正是浦东速度!”吴明发是个“老上海”,出生在浦西,却在浦东长大,“过去浦东连个像样的医院都没有,生个孩子都得坐摆渡船去浦西找医院”。
一条宽阔的黄浦江将整个上海分为东西两岸。上世纪80年代,浦西人如果把女儿嫁到浦东,要哭上好几天,常常会出现父母因为“东西有别”生生拆散一对璧人的情况。
老人们总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浦西的江边,是灯红酒绿的外滩;浦东的江边则是一片滩涂和棚户区。
江边江景房的价格也出现了有趣的“倒挂”。十多年前,浦东江景房因为可以眺望外滩,曾卖出过11万元“天价”,而浦西几乎不存在“江景”一说;如今,浦西的江边豪宅要比浦东昂贵,售楼小姐会笃定地告诉你:“浦西望出窗外的江景是高楼林立、姹紫嫣红的浦东,浦东望出去的江景只是一片中低楼层的老式建筑。”
更重要的变化是,现在的江景已经不再为豪宅业主所独享。2017年年底,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下,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东西两岸沿线已经全部贯通,共计45公里的“江岸线”全部还给了老百姓。
浦东的滨江岸线共计23公里,有“三条跑道”——漫步道、跑步道、双向骑行道。每隔一小段,还设计了具有防洪堤坝功能的亲水平台和绿化带。整个城市的市中心有了“呼吸”的地方。
35岁的IT男姚伟在虹桥机场附近上班,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住在浦东。他爱好跑步,每天要沿江跑8-10公里。
每天晚上8点以后,这里成了年轻人的天下。骑行队戴着头盔,骑着全球最新款的全钛单车穿梭在江边;“跑团”也不甘示弱,他们三五成群地在跑道上挥洒汗水,累了就到每公里都有一个的“望江驿”小憩一会儿;篮球场上,爸爸带着儿子、“学生党”约上同学、陆家嘴白领约上同事,每晚都会在江边投篮;沿江酒吧内,金融城的老外拉着朋友谈生意,刚下班的金融男抓紧时间谈恋爱。
昌邑路滨江,刚刚开业不久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剧院里,夜间正在上演俄罗斯著名丑角大师斯拉法·波鲁林的代表作《斯拉法的下雪秀》,这是一部只有动作、没有台词的默剧,场场爆满。
曾几何时,陆家嘴金融城在与纽约、伦敦相比时,总是输在“文化”层面。如今,新剧院今年档期全满,明年档期排了90%。艺术中心剧院还汇集了欧洲、北美的网红餐厅,演出收益可观。
“家门口服务”延伸到夜间
晚上8点,有人在江边享受夜生活的惬意,也有人还在工作。一座城市如果要在夜间继续运行,那么势必要有一群人在夜间提供服务、保障工作。
带头加班的是政府的行政工作人员。
社区里的年轻人常常因下班时间较晚而错过居委会上班时间,上海陆家嘴街道“家门口服务站”将工作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这是全浦东数百个家门口服务站中的一个,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涵盖党群、政务、生活、法律等8大类184项基本服务。
其中,为解决居民社区事务服务办理多次跑、反复跑的问题,街道把居民原本必须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的最为集中的11项事项延伸到“家门口服务站”,居民只需在家门口就能实现11项相关事务的办理,很多事务的办理,只需进行视频连线即可。
晚上8点,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公益小屋的志愿者吴旻杰还在忙碌。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8点30分。为探索特大型城市的管理难题,上海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大量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会各个层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暖心服务。吴旻杰所在的青年社会组织就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乙方”。
吴旻杰每天白天为社区里的老人提供简单的服务,比如帮他们淘宝购物、帮助拍照、发朋友圈;晚上则为社区里的年轻人提供服务。他把社区里闲置物品收集、流转起来,还提供“出租旅行箱”服务。偌大一个行李箱借给小区居民出游,收取每天每箱5元的费用,如果是志愿者则可以使用全市统一的志愿者积分抵扣费用。
同一时间,在位于浦城路150号的陆家嘴融书房三楼,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刚刚开始。主讲人是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他的分享题目是《庄子·寓言》,看似生僻的话题,台下却座无虚席。
这是一座现代气息无处不在的文化场所,每晚营业到晚上10点,是浦东人亲子阅读的“新地标”。14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藏有5万余册图书,其中外文图书占1/5,以满足周围白领青年的借阅需求。除了提供O2O网上借阅、数字图书阅读、24小时信用借书(借助支付宝平台)等服务,这里的陆家嘴读书会俨然成为特色品牌。
28岁的汽车工程师吕少雄是读书会的忠实听众之一。每逢读书会,他都会在下班后赶1个小时的路从闵行区来这里,每一次他都收获颇丰。“如果不来,周末晚上刷刷手机就过去了,而在这里能够通过名家分享打开一扇窗口,了解更多知识,还有可能认识一些朋友。”吕少雄眼中,这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如今的融书房为何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参加?在陆家嘴图书馆副馆长许毅群看来,现在的书店尽管越建越大,但很多提供的仍是传统服务,缺乏兴趣的引导,“我们的读书会请不同领域嘉宾分享深层次的思想类或心理类内容,读者由此会认为这样的分享会不是‘摆拍’,不是‘排排坐’”。
“我们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哪怕一件事情,也要让居民有获得感,对我们来说,‘家门口’服务是无止境的。”陆家嘴街道办事处主任邓亮说。
幸福“加班狗”
距离陆家嘴75公里的东海海边——上海陆域最前沿的阵地临港,这片原本的“发展死角”,入夜时分,也展示出了别样的魅力。
晚上8点,22岁的中云数据员工周晶和几个小伙伴还在位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办公室里加班开会。他们接到一个船舶公司的大数据业务订单,所涉业务是这个团队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亟需一场头脑风暴来确定解决方案的大致思路。
这个出生在1996年的湖北小伙儿特别喜欢临港,从上大学开始,他就在临港待住了。“大学生如果在临港实习,每月可以有2000元补贴;如果留在临港,可以有住房补贴,可以住人才公寓、买两限房。”优厚的待遇和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成为他决定在上海“偏居一隅”的最主要原因,“在市区扎根很难,但临港房子便宜、落户也有政策,值得留下”。
周晶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中云数据公司2016年6月才刚刚成立,当时只有不到10人,现在已经达到二三十人的规模,“一开始很冷清,现在业务很强。我喜欢待在这样的创业公司,比在大公司打工有盼头”。
加班,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加班费。但年轻人总会为了一项新业务、一单新CASE主动加班,“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加班,值得”。
1865年12月18日,上海浦西的南京路正式点燃煤气灯,灯光第一次照亮了中国城市漆黑的街道。当时报纸记载“租界中地火如林,夜游无须秉烛”。153年后的今天,上海浦东走上世界舞台,没有租界,夜景完美,还有一群在夜色中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邢婷 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