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要让左手长在琴上,让右手的血脉流入弓里”

琴路上的盛中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9月21日   07 版)

    盛中国正在排练。郑凯林供图

    出身音乐世家的小提琴家盛中国,这一生最早拥有的琴,是无声的“筷子琴”和“木板琴”。

    盛中国两三岁还讲不清楚话,就能哼唱出父亲盛雪经常拉的练习曲。有一天全家正准备吃晚饭,不足3岁的盛中国,拿起一双筷子,一根当琴,一根为弓,像模像样拉起来。

    盛中国模仿父亲姿势之到位,令全家人始料未及,家人也意识到他的音乐天赋了得。母亲把家中一块形似葫芦的木板,仔细削成小提琴的模样,再拿小木条、麻绳、木片充当弦轴、琴弦和琴码,弯曲的细竹竿则是琴弓。

    母亲手工制作的“木板小提琴”,盛中国奉为至宝,睡觉都要搂着。有时他还被附近音乐学院的学生抱到茶馆的桌子上“演奏”。盛中国后来说,这把无声的小提琴和母亲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他梦里,母亲为他制作的这把琴是最珍贵的。

    盛中国5岁正式学小提琴,吃了盛雪亲自煮的两个荷包蛋,就算行了“拜师礼”,从此父子亦师生。第一堂课,“当琴弦和琴弓终于摩擦在一起,发出一声欢快鸣叫的时候,盛中国兴奋得脸色潮红,抑制不住地抿着嘴笑了”。

    儿时学琴,除了除夕和大年初一,盛中国其他时间都要练琴。另外,还被父亲要求读《古文观止》,读中国古典名著。彼时读来甚感枯燥,时隔多年方悟出意义,走上世界舞台,而生命始终是中国文化哺育的。

    拜父为师两年后,盛中国7岁时就开始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那年,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经典作品,向全国广播。听众大为倾倒,称赞盛中国是“天才琴童”。

    1954年,13岁的盛中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个天赋异禀的小提琴少年,进入更大的舞台,光芒难掩,琴技超群。在1956年举行的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的音乐会上,在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协奏声中,盛中国成功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年,盛中国参加全国音乐周,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作,演奏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我读附中初一的时候,盛先生是初三,他比我高两班。我当时考学校之前就知道他的大名了。”中央芭蕾舞团乐队首席郑凯林向本报记者回忆,1956年他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年级,当时大家都知道有一个15岁的学生拉琴特别杰出,“组团去听盛中国拉琴”是当时附中学生很流行的一件事情。

    “我们一帮同学去找盛中国,他一点架子都没有,问我们想听什么呀?我们只知道帕格尼尼随想曲好像是小提琴里面所需技巧最艰难的,说‘那你给我们拉个帕格尼尼随想曲吧’。”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一群学生任意“点曲”,他们想听哪一首,盛中国就拉哪一首。“我们都没有见过那些技巧,听得眼花缭乱的,当时觉得他很了不起。在那个年代,他确实了不起。包括他的妹妹盛中华,跟我同班,也很厉害”。

    1960年,盛中国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一道留苏的年轻人,还有后来的小提琴演奏家林耀基、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和李民铎。

    “我对盛中国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帅小伙儿,而且大家都说是天才。”林耀基的夫人、钢琴家胡适熙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留学期间挺有意思的是,他们4个男生还组成了一个“伙食团”,自己动手轮流做中餐。“盛中国做饭做得最好,会吃也会做,刘诗昆也会做;林耀基会吃不会做,李民铎不会吃又不会做”。

    胡适熙说,盛中国他们当时的留学生活,除了吃饭,就是学俄文,听音乐会,上课练琴。苏联方面给留学生的奖学金比较高,每人每个月800卢布的生活费,除了吃饭还能剩一点钱,而国内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因为国家很困难”,盛中国他们决定自己不要买多少生活用品了,把一大部分钱拿出来上交给国家。

    1962年,盛中国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荣誉奖,受到比赛评委会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师金·巴利斯特的好评。

    盛中国自己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回忆留苏经历时感慨,一个国内的大学生花费需要12个农民,面朝黄土头顶烈日,辛勤劳作一年的收获;一个留学生花费相当于国内的12个大学生。他说,留苏那几年,学到的不仅是提琴,更有人生思想的成熟。

    “特别到了最后,我要回国了,我老师说‘你是个天才,你是属于世界的’……我说俄罗斯有句谚语‘做客虽然好,自己家里更好’,因为对我来讲,我需要的只是一个世界的音乐舞台,我的根是在中国。最终这个舞台干什么呢?我要去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中国的文化,了解今天中国辉煌的一面。”

    从苏联回来后,盛中国在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员。上世纪60年代,他改编了最受广大听众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980年,盛中国赴澳大利亚6个城市举行了12场音乐会,并与悉尼等多个城市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将盛中国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从1987年开始,盛中国每年去日本演出,并将演出所得的一部分捐赠给世界各国留学生作医疗基金。

    “盛中国现在离开了,有人说是一个时代结束了。”郑凯林说,现在这个时代拉琴好的年轻人非常多,起步早,条件好;但是在早先那个年代,盛中国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盛中国与林耀基这两位中国小提琴“一代宗师”,生前交情甚笃。“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个人也会搞笑,很快乐。”令胡适熙颇为感慨的是,林耀基生前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谢昊明,盛中国曾帮着指点过。

    “谢昊明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林耀基教他8年,林老师走了以后,他很彷徨。他心里难过,也不表达。盛中国很关心他,叫到家里头听他拉琴,就像对自己的学生一样,还把自己最贵的瓜达尼尼名琴借给谢昊明参加比赛。”

    郑凯林说:“盛中国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如今。他担任中国音协小提琴学会的会长,做了很多普及小提琴的工作,另外还做慈善事业,人品非常令人佩服。”

    盛中国为公益事业也倾注了巨大心血,他卖过3把小提琴,所得上百万元人民币全部用于扶贫。盛中国和爱人濑田裕子已经资助了至少142名贫困学生。

    直到晚年,年逾古稀的盛中国依旧活跃在舞台上,2015年以来的演出记录超过100场。

    2018年9月7日晚,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告别仪式现场,播放的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盛中国在1980年受邀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时所录的。

    “要让左手长在琴上,让右手的血脉流入弓里。”这是最贴合盛中国一生的谢幕方式,生而为琴,琴声如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21日 07 版

我在故宫修房子
琴路上的盛中国
评书价值被低估,传统艺术要抢占新媒介
构建好你的“亲密关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