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一部法国音乐电影上映。一个怀才不遇的老师用音乐改变了一群“问题少年”的命运,也让美妙的音乐乘着轻快的纸飞机,飞进了无数观众的心中。2017年,由电影原班人马打造,仍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法语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国演出,将观众再一次拉进“放牛班”。
2018年,中国音乐剧品牌七幕人生在北京宣布,《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音乐剧将于2019年5月在中国演出。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说:“音乐剧并不是电影的复制品或者衍生品,而是一部崭新的作品。所有被电影感动过的人,将再一次被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一上映就大获成功,在中国的豆瓣评分也高达9.2分。“当时很快有人向我提议拍第二部,我回绝了。在电影的结尾,马修老师失去了他的合唱团,但得到了一个儿子,那第二部我还要讲什么故事呢?”巴拉蒂笑着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把它拍成一部商业电影,不想让这部很纯洁的电影沾染太多商业气息,“大多数情况下,第二部不会比第一部好,这样万一只看了第二部的观众,岂不是会觉得第一部不好。”
不过,把电影改编成音乐剧的想法很快就有了,因为“电影中的旋律非常动听,搬上舞台后,也许会更加震撼人心”。
其实,在涉足影界之前,巴拉蒂做了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这让他对影片中的音乐把握得十分到位。影片中的一些歌词,就是他在自家房间的小桌子上写出来的。巴拉蒂表示,音乐剧改编成中文版肯定会有一些改动,以适应中国市场,“教育的被压制与互相理解,中国在某些时间段、某些地方,应该也会有类似的场景”。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巴拉蒂说,在拍摄《放牛班的春天》时,自己对亚洲一无所知,电影上映6个月后,才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从飞机上下来,他看到一块非常大的广告牌,上面正是这部电影的海报,“让我仿佛身置梦中”;等抵达酒店,大堂里正好有一个童声合唱团在唱歌,唱的正是电影中的歌。
“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写的一首小小的歌,会在一年后来到中国,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都在唱。”巴拉蒂说,“我们常说这部电影是建立在一种思乡的忧伤情绪之下,但这并不是真的。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童年,都会对自己的童年产生回忆。孩子和曾经的孩子,在观察这部电影或者音乐剧的时候,会看到其他孩子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剧本的灵感来自1945年的音乐片《关夜莺的笼子》,原作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后,巴拉蒂把这个故事放到了1949年。“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了4年,尽管法国是战胜国,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当时法国的经济状况很差,人们更需要考虑的是生存而非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了孤儿院。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想展现的就是这个过渡阶段,孩子们如何在孤儿院找到人生的希望”。
当时,巴拉蒂在挑选合唱团的小演员时,不想用专业的儿童演员,而是从拍摄场地附近的小学和初中找来了2000个有潜质的孩子试镜,最终挑出了65个8~13岁、没有表演经验但自然率性的孩子。此次中文版音乐剧也将启动“最美男童声”海选,巴拉蒂将在中国寻找小演员参与演出。
巴拉蒂说:“一群被认为‘肯定不行’的小孩,突然来了一个人,告诉他们,‘你们还可以唱歌’。这实际上要展现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人在压抑中渴求找到某种寄托与希望。但无论如何改编,孩子天生的单纯,一定会被所有人理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