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贵州万峰湖畔渔民为保绿水青山拆除养鱼网箱

抚平万峰湖伤疤 留住诗意山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1日   04 版)

    生在山区、长在湖畔,24岁的罗华康和父亲罗荣辉在今年1月拆了自家的养鱼网箱,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罗荣辉原以为自己要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儿子出生那年,家不远处流过的南盘江和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项目“西电东送”工程联系在一起,南盘江开始截流。3年后天生桥一级电站蓄水,形成了比70个杭州西湖还大的万峰湖,许多老屋淹没在水底,罗荣辉带着儿子移民到了湖畔的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港湾村,由此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网箱养鱼。

    从耕作土地到学习网箱养鱼,罗荣辉用了很多年才转过这个弯儿,家里的积蓄陆陆续续投在了湖里,父亲养鱼卖鱼让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罗华康大专毕业后回到家里帮着父亲做鱼的生意。直到2017年年初,父子俩在湖面上开发了2100平方米网箱,年人均收入有七八万元。

    养鱼卖鱼的生意在今年初戛然而止。安龙县万峰湖镇包括罗家父子在内的353户渔民全部拆除了自家的养鱼网箱,转产上岸。

    不堪重负的湖

    为什么要拆掉养鱼网箱?眼前的赚钱致富路为什么要堵上?

    罗华康一时想不通。

    “当年老房子被淹,没了土地,我们好不容易开始养鱼谋生,现在不养鱼了靠什么生活?”罗华康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很明白,生活在湖面搭起的临时小屋不是长久之计,养鱼的人越来越多,湖里的网箱越来越多,自然环境越来越差,鱼的产量也越来越少,早晚有一天,这门生意会做不下去。

    可是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割肉”的人。万峰湖已经不堪重负,在万峰湖镇,原本有养殖手续的35.6万平方米网箱被私围出了145万平方米,杂乱无序的养殖网箱像一个个结痂的伤疤扣在湖面上。走在湖畔,腥臭味扑面而来,湖面上的船只能在密密麻麻的网箱中艰难开动。

    这些年,万峰湖上每年也会开展综合整治行动,但“清一寸、长一尺”,网箱每年都成倍增加。养殖户们的养殖方式相对粗放,下了鱼苗,每天把上千吨的饲料投进湖里,就等着打鱼了。有环境专家曾在实地勘察后估算,万峰湖养殖区内水底沉积的饲料、排泄物、废物等厚度超过10米。

    不堪负荷的湖水开始报复,历史上有三次水含氧量急剧下降,造成湖内大多数鱼缺氧而死,湖面上飘着的死鱼密密麻麻。罗荣辉记得,大规模死鱼的年份让自家亏损了十几万元,自己曾经去银行贷款了10多万元买新鱼苗,小鱼花了3年养成大鱼,才卖掉还清了贷款。

    湖水不堪重负随之引发的是两岸山体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和植物保护的问题日渐凸显,河畔渔民和钓鱼者留下的垃圾随处可见。万峰湖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不能用子孙的资源换取眼前利益

    万峰湖镇所在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一区域里的很多村民收入较低,但正因为有养鱼的产业,万峰湖镇和全县其他乡镇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拉鱼车辆进出,贫困人口比例很低,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60岁的纳赖村村民陈朝义2016年加入了养殖大军,自己在湖面上“画了一个圈”,花5万元下了1800平方米网箱,又花5万元买了鱼苗,准备坐等卖鱼收钱。陈朝义养鱼的动机很简单:其他养鱼户都盖起了新房,不少人买上了轿车,虽然知道最近几年因为生态环境脆弱,鱼的产量大不如前,他还是忍不住冲了进去。

    他自己算的账很美好:前两年回本,第三年赚30万元,第五年多发展一点能赚50万元。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他没有考虑过。

    “不能用儿子孙子的资源换现在眼前的利益。”万峰湖镇党委书记宁龙镔说,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要落在行动上很难。为了劝说养殖户们拆掉养鱼网箱,宁龙镔和同事们想尽了办法。

    宁龙镔说,对最难说动的几户渔民,镇里干部去做了上百次工作。

    “养鱼网箱是私人的,但湖水是大家的,环境破坏了受害也是大家的。”宁龙镔不断强调这个道理。拆除网箱的那段时间,他形容自己就是一个“卖鱼的”,一边说服渔民把鱼卖掉,用拆掉网箱的补贴款转型发展其他产业,一边跟鱼商鱼贩联系用稳定的价格在岸边收购,让渔民的损失减到最小。

    2017年10月,陈朝义主动拆掉了刚下水一年的全部网箱,鱼和网箱、油桶等养殖设备都卖了,带着补贴款回到家里,开始围着10亩土地找新路子。

    今年年初,罗荣辉父子卖掉了最后一批鱼,结束了十余年的养鱼生涯,转产上岸开起了服装厂,二次创业。万峰湖镇为青山绿水掀起的拆除养鱼网箱行动告一段落。

    绿水青山开出致富新路

    站在山间远眺,没有养鱼网箱的万峰湖恢复了宁静,如今,乘船在湖面上已经闻不到刺鼻的腥臭味,如水墨画般的山水正在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

    摆在万峰湖畔的新任务是如何找到新的致富项目。

    罗华康坚持了一年,每周外出学习机器刺绣技术,“村里组织免费学,每天还补助50元生活费。”罗荣辉拿出积蓄支持儿子入股在村里办起了大湾民族刺绣制衣有限公司,扶贫驻村的书记为公司从浙江找来了订单,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制衣公司吸纳了30多个工人,绝大多数都是过去村里的养鱼户,17人全职上班,剩下的兼职计件工作,每月能有2000~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刚上岸做这个感觉累,现在习惯了,一年算下来也有4万元收入。”罗华康说。

    另有几十户渔民开始做百香果产销生意,今年5月在山坡上栽下的1200亩苗现在已经结出了第一批果,县里引进了龙头企业,村里成立了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每天可以采摘300~400斤百香果,还没摘完就被预定一空。合作社评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亩产只有不到5000斤,进一步提高管控技术后,预计每亩产可达8000斤,利润可观。

    陈朝义家种了6亩枇杷,1亩多香蕉和3亩甘蔗,已经种下两年的枇杷明年可以卖鲜果,香蕉产量稳定,甘蔗成熟就地熬制古法红糖每亩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

    万峰湖镇镇长王茂建手机里有一张最新的万峰湖航拍图,碧水玉带般绕着一座座山峰,山上种着各种果树,“没了湖上的那些伤疤,这么有诗意的山水,会吸引来很多人吧?”王茂建憧憬着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1日 04 版

新骗术:妈,能帮我交一下培训费吗
杭州放宽夫妻投靠人才落户政策
120余家俄企将参展首届中国进博会
甘肃宣布18个县(市、区)脱贫
“创青春”让青年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内蒙古:为非公团建注入新动能
抚平万峰湖伤疤 留住诗意山水
全国“双创”周主会场首次落地西部城市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