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熬”在“实体经济”里 年轻的他们痛并快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5日   T01 版)

    图为大赛闭幕会现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摄

    刚刚过去的这几天,2018苏州“创青春”全国赛的项目展示现场甚是热闹。

    青年创客们搬来了自己的创业“果实”,把小小的展台摆的满满当当的,有的人搬来了水果、蜂蜜、酱菜、电池、耐火材料等实物,有的人现场组装好了灭火器、按摩器、机器人,有的人甚至千里迢迢开车运来了一头“猪”。

    放眼望去,从农业组到商工组,甚至被认为是虚拟经济的农村电子商务组,大多数项目都有着“实体经济”的烙印。

    年轻人喜欢玩虚的?年轻人喜欢赚快钱?年轻人创业太浮躁?

    “并不是,我觉得‘创青春’大赛中的好项目很多,而且更偏重于和实业相结合。很多创业者都在踏踏实实运营自己的项目,有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赛评委、衍嘉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冀涵说。

    与那些投机性项目相比,实体性项目有着更高的风险性,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时间更长,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看到市场预期,很多实体创业者都会经历漫长的“苦行僧”式的坚守,才能让自己的“果实”走向市场。

    创业的路,就像一场修行

    来自甘肃永昌县的赵执锐太理解“坚守”这个词的含义了。他和一起创业的伙伴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让公司从亏损走向收支平衡。

    赵执锐带来的创业项目叫做“高原富硒农产品种植与加工”,这个成长在西部小县城的项目被太多人不看好。

    永昌县是农业县,在赵执锐的记忆里,父辈们世代都是靠种植大麦小麦等传统作物为生,然而这样向土地要来的收益并不丰厚。

    2012年,想要回到家乡有一份自己事业的赵执锐,和合伙人偶然接触到了富硒作物黑大麦和黑小麦,于是他决定拼一把。

    “家乡只是种植大麦小麦,收入不多,还没有深加工。黑大麦和黑小麦营养价值高,如果再生产些深加工的产品,肯定可以。”他觉得自己抓住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可是面对从杭州引进来的新品种,乡亲们可并不买账,没有人愿意试种。当2013年赵执锐和伙伴们自己把种子种进了地里,面对的是来自村民们的各种嘲笑,“他们都傻着呢,都不知道是啥东西,种出来赔掉了怎么办?”

    赵执锐和伙伴们也不是不担心,但是他们觉得“种下去肯定能发芽,就是收多收少的问题,一定要试一试才知道”。

    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他们试种的作物长出来了。可是这离成功还相当遥远,转机等到两年多后的2015年年底才会出现。

    2013、2014两年间,赵执锐他们陆续投资了100多万元,这对小县城的他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所有投入的钱除了种植,全部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主要是大麦茶。那时我们还专门找了甘肃农科院等单位给我们做试验,然后我们根据试验结果做开发。大麦茶在什么状态下营养是最好的,口感如何保持,这些都需要研究。”他说。

    可是市场似乎并不接受他们的黑大麦茶,产品出来之后在当地几乎无人问津。“因为成本的问题,我们的产品要比普通大麦茶贵很多。”2015年五一之前,他们没有任何订单,没有任何市场。

    但赵执锐和团队成员相信自己的产品,“我们的黑大麦茶营养丰富,矿物质含量高,是富硒的,硒可是抗癌之王,而且我们在产品状态上也做了改善,用的是小颗粒小包装,容易冲泡,不像普通大麦茶还要煮。”

    说是这样说,可是坚持下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钱投进去了那么多,却不见收益,连家人都会看不下去。

    市场上大麦茶那么多,如何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是他那段时间想的最多的问题。

    本地市场不接受,他们就走出甘肃,先从外地入手,拿出小包装不断地让别人试喝。没有钱打广告,就到处参加各种展销会和创业比赛,寻找市场。

    “其实就是苦苦撑着。”经历了两年多的“折磨”,当他们不去想赚不赚钱这回事了,却突然发现那一年竟然收支平衡了,这让他们有些意外。

    “这条路就像一场修行,你真正付出努力,才有可能看到希望。”赵执锐说。

    如今他们的黑大麦茶渐渐开始被市场接受了,但是挑战依然存在,他们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产品,开发新品种,也许还要很多的投入,才能让自己的项目真正立足。

    看准了,就做下去

    曾经,余平一度以为自己和创业团队走进了一片蓝海。

    在“创青春”全国赛上,来自福建的他带来的“荧光光纤测温传感器”项目,因为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被一些评委看好,最终挺进了半决赛。

    “这是应用在高电压、强磁场、易燃易爆的地方,简单讲就是在那些比较危险的空间测温,比如变电站,比如车上的油箱等,普通的测温器材伸不进去,但我们的光纤可以。这样实时监测温度,防患于未然。”余平介绍,在他的印象中,这样的安全事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曾经听说一个国企的变电站烧了,工作人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拿手去摸,结果触电身亡。“燃烧之前一般就是发热,温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烧,假如能够实施监控,在温度升上去之前就采取措施,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这样的项目的确是“蓝海”,因为同类型的产品大都来自国外。这是余平和伙伴们一直认准的事情,之后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因此而放弃。

    事实上,困难从研发的阶段就一直存在。

    “国内为什么很少这样的产品,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很难做,涉及到光学、电学、材料学、软件硬件等各方面的问题。”余平说。

    为了做出来,他们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去研发,结果做出来的产品还是不能用。

    “好不容易做出来却测不到温度。”余平说,那段时间很郁闷,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还在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有时候会想,是不是从源头他们就是错的,自己选错了项目。

    错了吗?

    没错儿!他自己回答自己,“我们创业的方向肯定是没错的。”

    那就从产品再入手,“到底是光的问题,还是电的问题,哪个参数出错了,一点一点调整。”就这样,直到2015年,公司成立,他们的产品总算能用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有人愿意用这样的产品吗?市场推广起来还确实不容易!

    “总有企业说,你们这个价格太贵了,我们用不上。”这样一句话就把余平他们拒之门外。“可是,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用的那种廉价的器件是不安全的,而我们的产品可以耐高压到10万伏。”

    市场是有的,只是时间问题。余平总是这么认为。

    此后,他们中标了一个大工程,接到了来自一个军工企业的百万大单。让余平略感骄傲的是,那个单同行都做不了,只有他们能做。

    如今,尽管他们的市场还并未完全打开,但是在打造样板工程的他们始终相信,市场终归会接受他们。

    总会有坎儿,挺一下就过去了

    选择钢铁企业相关的行业来创业,实在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那是一个在大众看来有些没落的行业。来自广西贺州的胡毅婧和创业团队就做了这样的事。

    他们的“耐火涂层吹氧管高效自动化生产线的推广”项目,是为钢铁企业生产耐火材料的。尽管广西贺州钢企众多,可他们要想安然存活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一开始我们还能生存,因为有一个客户,生产技术也成熟。但我们的原材料是从北方进的,随着成本的增高,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从创业开始,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一个个坎儿就来了。

    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本。“我们开始投入研究自己的材料,就用化工厂的工业废渣,假如研发成功,那么这些免费的工业废渣将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原材料。”

    很多专家教授投来了“白眼”:“肯定做不出来,投了也白投。”

    但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可没有轻易放弃,反复的试验研制之后,产品还真出来了。

    “经过我们化验,跟之前我们用的原材料完全没有区别,成本还降了很多。”以为机遇就要来了的胡毅婧却没想到,他们整整经历了一年的空白期才让这个市场去接受他们这款产品。

    “就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去跑,给别人免费去试,耐火产品的质量会影响炼钢质量,大家都不傻,又好又便宜的产品肯定是有市场的。而钢企也有自己的技术团队,会比较各种参数。”

    第二个大坎儿出现在2017年。那一年,是全国去产能的攻坚之年,钢企全面转型,从中频炉转用电弧炉,很多钢企因此而停产了。

    “钢企停产了,我们就没有客户了。” 胡毅婧说,他们感受到了行业深深的寒意,而且这种寒意持续的时间还很长,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几乎都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不过,他们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咬着牙再次研发新产品:电弧炉炼钢所用的耐火材料。

    “钢企转型,那我们也转型。电弧炉用的耐火材料的量会更多,那我们做新材料。只要撑过这个寒冷期,我们就能够重生。”

    这样的实体创业,风险大产出时间长,为什么还要做呢?

    其实,身边并不是没有做那种投资的项目,可是胡毅婧不愿意干。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不能每个人都去鼓捣泡沫。我觉得我们只要对行业足够熟悉,踏实运营好项目,那也是有前景的。” 胡毅婧说,已经转型成功的他们又开拓了新市场,当然创业这条路上可能还会碰到很多坎儿,但是“挺一下也许就过去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5日 T01 版

“熬”在“实体经济”里 年轻的他们痛并快乐
激情需要“碰撞”
苏州: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更加完美
瞄准三农 撞开创业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