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小岗村那些新鲜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海涵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5日   03 版)

    最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小殷村民组的养猪大户殷玉荣每天早出晚归,又过上了像刚创业时那样忙碌的日子。只因她多了一个新身份——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

    “能否通过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让村民入股。大伙儿种地、管理地都有收入,剩余土地收益再由合作社集中,按照入股比例分红?”殷玉荣没想到,自己年初的一个倡议竟然得到乡亲们的一致认可,她也成了村民组土地改革的带头人。

    “让农民收入和土地收益挂钩,激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的尝试在整个凤阳县都是创新。”殷玉荣介绍,今年8月,小殷村民组正式开展土地入股改革,该村民组50多户村民都签了土地入股合作协议,为小岗农业的改革画卷再添一笔色彩。

    小殷村民组的土地改革只是小岗不断变革、发展的侧影。近年来,在小岗村,关于创新和改变的新鲜事时刻都在发生,小岗农民的种植观念、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销售模式等纷纷开启新篇章,小岗这片热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土地合作社建起来,农民干活儿有劲头

    “我们这代小岗人依然需要不断创新。”1979年出生的殷玉荣并不满足于养猪场的“丰收”。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岁数大的乡亲没办法种地,但咱们的土地不能‘丢’啊!”殷玉荣发现,家乡很多土地闲置、无人打理,再加上土地坑洼不平,流转出去没人接手。

    “只有改变农民观念才能解决问题。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把地给想种的人种,解放村里的劳动力。”今年年初,殷玉荣挨家挨户跑,告诉大家土地入股的好处,打消了部分乡亲不放心“交出”自家地的顾虑。

    “希望合作社模式可以复制到整个小岗村,让乡亲们都能赚到钱。”殷玉荣觉得,合作社成立以后,乡亲们更有干劲了,村里懒汉也变少了。

    殷玉荣还计划带领乡亲们在水稻田旁的沟渠里养虾,彻底让村民组留守乡亲“忙起来”。

    “小岗村围绕农民和土地关系的新改革已经启动,根据小岗村乡村振兴规划,要采取‘小田变大田’‘一家一块田’等经营方式。”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小岗正在探索一条“集体统一经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效益”的新路径,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农科结合搞起来,种养模式有创新

    每天早晨,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从宇都会准时通过手机App观测小岗村农田中庄稼的长势,并询问“种植套养殖模式”等项目的进展。

    两年前,张从宇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出高校实验室来到小岗村,与这里的4300亩高标准农田“亲密接触”,并深深爱上这片土地。

    安徽科技学院地处凤阳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小岗村的发展。2016年8月,该校专门在小岗村设立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委派张从宇担任所长。

    “小岗农产品生产主要靠化肥、农药支撑,存在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且农村缺乏实用人才,土地承包者多采用大机械,导致水稻田出现较严重的草荒,不利于保墒和保肥。”初到小岗,张从宇等人通过调研,开始“对症下药”。

    2016年10月,研究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稻鸭共生等一整套生态农业模式,并流转了68亩土地作为试验基地。

    两年多来,他的团队利用光热及空间资源,采取“种植套养殖”模式,研发出夏季“水稻套养野鸭(小龙虾)-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和冬季“黑小麦种植-深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

    在张从宇看来,项目套养时间、密度、投食等因素很关键,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难点。研究所成员加班加点,最终,有机软香粳米、稻田板鸭等有小岗特色的优质产品被生产出来并销往全国。

    “当地农民企业家、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纷纷前来学习。”张从宇和同事从施肥、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讲解,到农户承包地头现场指导,改良他们传统的生产模式。

    “有机肥改良土壤示范4000亩,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0%;推广稻鸭、稻虾、稻蟹共生模式5000万亩,亩均增效2000元……这些都是农业和科技结合的成果!”张从宇开心地向记者展示这些年扎根小岗的“成绩单”。

    “我们努力将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出去,惠及更多农民。”现阶段,张从宇团队还在研究‘智能立体种养’模式,并探索利用清洁能源、除污循环水等技术,打造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互联网+大包干”火起来,产品销售有花样

    同样在小岗农业发展中收获幸福感的还有小岗村团委书记杨伟。

    最近,杨伟刚完成家庭农场草莓的栽苗和除草工作,开起了网店。“35亩地、24个标准化大棚里种的草莓再也不愁卖了,自己干农业更有信心了!”他说。

    2012年年底,杨伟从部队退伍,返乡搞起了大棚种植,并注册成立凤阳县新时代家庭农场。“要是碰到游客少或者天气不好,草莓就销不出去。”杨伟觉得,传统的销售模式有局限性,基本“靠天收”。

    “2017年年底,我琢磨着开个网店,赶个新鲜。从包装设计到销售定价,四处向人请教。”起初,杨伟依托微店销售,今年,他加入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岗科技”)打造的“互联网+大包干”网络平台,将自家种的草莓“搬”上网络,让全国的消费者挑选购买。

    “村里贫困户也能在平台上开店,我的草莓也在他们的店里卖,我还成了供货商!”杨伟说。

    小岗村农户家门口,随处可见二维码,这就是“互联网+大包干”的网店“入口”,消费者只要扫码,就可以进农户网店采购农产品。

    “40年前的‘大包干’分田到户,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现在‘互联网+大包干’的中国乡村赋能工程,着力培育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小岗科技总经理王辉说,“赋能”就是为特色农产品赋予更大价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岗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6年12月。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公司研发了乡村电商平台,包括乡村门户网站、供应商系统、分销系统等,同时梳理了乡村农业特色产品资源,对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

    王辉觉得,农户总觉得把粮食卖出去、土地流转出去才有收入,要让他们明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增收”。

    “公司在农户网店和城市消费者间建立渠道,打响农产品品牌,让消费者给农户‘代言’。” 王辉说。“我们有责任,也有热情。希望借助互联网科技,将小岗农产品特色品牌越擦越亮。”杨伟觉得,小岗在变,大家要努力与新事物接轨,让创新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海涵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5日 03 版

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星星火炬之声”百字短文征稿启事
喋血长征的青年将军——罗南辉
威震“东满”的虎威将军——王德泰
共青团权益工作交流座谈会召开
我国将建“中国载人空间站标准”
团中央印发《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意见》
在追求伟大梦想中成就青春辉煌
第三届会稽山论坛暨第十届文化中国讲坛举行
小岗村那些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