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网红”泛滥,这个词不仅指审美趋同的一张张美女脸,还有网红咖啡店、网红食物、网红打卡地点。最近有个新闻,短视频软件带红了杭州的粉黛乱子草,阿姨辛辛苦苦种3年,3天就被赶来拍照的网红踩得七倒八歪,彻底毁了。
这乌泱乌泱赶来举着相机的人,比蝗虫还吓人。人们喜欢管这种行为叫“无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赶一波热点再说。
比“网红”更可怕的,是背后这些“无脑”的追随者。这种从众的习惯直接带动了一个产业:水军;贡献了一个新词:带节奏。通常在一个事件下,大家都给排名第一的点赞,呈现各方观点的评论越来越少,除了粉圈对骂。
《乌合之众》早就说过,群体的智商会低于群体里每个人的正常智商,独立的声音稀有而宝贵。
微博网友“琢磨先生”总结说,这是智商降级,充斥着阴谋论、浅薄化和从众化。
消费降没降级咱不知道,但智商降级却是显而易见的。
上世纪80年代,《自然》杂志上发表过“弗林效应”,说人类的智商每年都在小幅增加。不过这个结论不断被打脸,比如挪威有个测试显示1975年之后出生的男性,分数平均每一代减少7分;法国对新兵的智力测试,10年下降了4分。
咱先不讨论这些研究的科学性,就看看自己,是不是越来越傻了?
恋爱降级是没有表白,淡定吵架,随时分手;文化降级是碎片式文字、表情包攻击、经典书籍阅读障碍。
计算机和搜索引擎代替了人自身的计算能力、记忆和联想。电视、网页和公众号填满时间的空白,人只被动地接受信息,懒得主动思考。
在地铁、餐馆和晚寝前的床上,手指一划就是一屏。写一篇文章的门槛史无前例的低,只要有东拼西凑的段子,加点“亲”“宝宝”,再配几张表情包,就完成了一次“创作”。如果再调和点刺激性的语言和情绪,那分分钟产出一篇“10万+”。
媒体没人再讨论开启民智,研究的都是用户下沉。
这个规律在电影界也适用。为啥烂片这么多,只要有流量明星坐镇,或是圈个大IP引流,再讲一些过时的笑话,看上去比春晚的过气段子集锦还让人尴尬,就差影院发个痒痒挠,不笑自己挠。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无意识即死亡。孔子也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有人说生活本身已是痛苦,我就追求点浅薄怎么了,成天思考,不累吗?
是啊,思考是累,所以人喜欢纵容自己在轻松的诱惑里,丧失深刻。一遇到要动脑子的时候,就耍赖、撒泼、顶着高铁不让关门,飞机延误扇地勤耳光。脑袋里没有行事逻辑,只有横冲直闯的情绪。
人在浅薄时,特别容易被声音最大的人吸引,更倾向从众。而如果带节奏的人相信阴谋论,那舆论的大旗就会倒向越来越歪的方向。
在学术上,阴谋论的定义是指,一种特定的相信某一个强大的团体或组织通过秘密计划和有意的隐蔽行动,引起并掩盖一个非法或有害行动产生的解释理论。它的一个特点是信念固执,无论如何去解释,辩论,给出证据,它都毫不动摇,甚至反而把这些反对意见当作自己信念证明。
比如总有人认为美国阿波罗登月是假的,说宇航员插美国国旗时,国旗明显被风吹动,但月球上应无空气。又说登月照片中咋没有星星?
其实这些现象都能用科学来解释,提出疑问可以,这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但偏执地相信“总有刁民想要害朕”就有点傻了。
其实,当人们不理解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喜欢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解释。原始人面对地震、山崩、洪水,解释不了,就相信是被神灵所控。
这正好给人类提供一个思考契机,也是一次智商升级的邀约。在面对未知时,学习知识,勤于动脑,独立思考,我们才从猿慢慢变成人。
对了,据说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却能消耗20%的能量,多动动脑,有助于减肥。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