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缔造建筑速度与激情 深圳城市地标见证改革开放奇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武欣中 通讯员 饶昕昕 樊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9日   07 版)

    拥有全国最大的异形曲面钢结构屋面的深圳市民中心

    不久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深圳市民中心奏响,伴随着“钢琴王子”李云迪的琴曲响起,800架无人机以“大鹏展翅”的编队造型腾空而起,与深圳市民中心巨大的蓝色屋顶遥相呼应。

    “这个大屋盖总重量约9000吨,面积达6.4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异形曲面钢结构大屋盖。为了做好这个工程,我们可是汇聚了全公司的精英。”时为项目经理的中建二局员工邵宝奎不无自豪地说。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起步,39年前默默无闻、偏居一隅的“小渔村”深圳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而在城市建设者眼中,建筑,无疑是标注城市发展的最具代表性地标。

    作为首家参与深圳建设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深耕深圳30余年,用一座座地标建筑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因改革开放而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建设深圳,从“三天一层楼”起步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次年6月,中建二局一支建筑队伍来到这里,承建海沣苑、翠兰楼、翠竹楼等深圳最早一批住宅项目。

    “当时的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到处是荒草滩和鱼塘,只有一条街……”中建二局老员工翟光恒回忆道。当时深圳建设开始破土动工,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振奋人心的口号中,中建二局的建设者缔造着深圳的速度与激情。23层75米高的翠竹楼施工工期仅有18个月,在当时条件下,这看似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迎接挑战?当时这支建筑队刚参加了对唐山的援建,负责项目的人员想到在唐山陡河电厂180米烟囱施工中使用的先进液压滑模工艺,他们率先将这项工艺创新应用到民用住宅楼施工中,使建筑速度大幅度提升。从1982年6月开工到1983年12月竣工,翠竹楼主体结构完成滑升只用了123天,创造了最快“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其后在有着“亚洲第一高”之称384米的地王大厦建设中,中建二局更是以最快两天半一层的速度刷新了这一纪录,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的新“深圳”速度,地王大厦成为了深圳的地标。彼时,对于刚起步的深圳来说,要快速发展却面临着电力匮乏的困境,工厂常常每周“开四停三”。1992年,国内首座在填海区域建设的大型电厂——妈湾电厂主体结构施工正式启动,中建二局用时不到20个月成功实现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创下了同类工程的最快速度。

    在不断刷新的深圳速度中,年轻的深圳经济特区日新月异,鱼塘水田消失了,低矮房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着越长越高的深圳,翟光恒感慨道,“这就是深圳速度的魅力!”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特区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经济特区开始新一轮腾飞,中建二局在追求更快的同时追求更好、更优,致力打造品质工程。

    在著名的深南大道旁,有一座八边形超高层建筑,这是世界第一高钢管砼大厦——353.8米高的深圳赛格广场,也是首座我国自主设计投资的超高层建筑。3.3万吨的用钢量,两万件钢构件,俨然一个“钢铁巨人”,而将这个钢铁巨人连接起来的是21万套高强螺栓,38万颗栓钉和总长度达80公里的焊缝,焊接工程量之大、焊接质量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按照国家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要求,允许垂直偏差50毫米,由中建二局承建的赛格广场实际偏差仅7毫米。

    站在赛格广场顶层向西望去,有一处建筑分外抢眼,它呈现了鹏城大鹏展翅造型,这就是深圳市民中心。其中,代表大鹏翅膀的蓝色屋盖由中建二局建造,时任项目经理的邵宝奎介绍,屋盖总重量约9000吨,而此前他们从未提升过这么大体量的钢结构。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先后诞生。其中“计算机同步控制、整体提升技术”开创了“分步提升、高空合拢,多吊点提升爬升混合作业,使用激光测距仪控制各点标高”的先例,成功实现了特大钢结构屋盖的整体提升。从2004年正式启用到现在,这只展翅的大鹏经历风雨沧桑,成为深圳人不断超越的象征。

    架起总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三座钢结构桥梁

    如果用“敢闯”来形容深圳特区前期发展的话,那么“创新”则是步入新时代深圳发展的关键词。位于南山区的腾讯滨海大厦是腾讯新启用的全球总部,这座代表深圳创新力量的现代化智能建筑由两栋塔楼和三道连廊组成,寓意着“互联互通”。

    如何在两栋超高层中架起总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三座钢结构桥梁?项目部提出了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这就好比用一个巨人之手,把已经在地面组装好的连廊直接提升到高空”,项目经理朱早孙解释道。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引入BIM技术,通过电脑模拟整套施工流程,提升精准度。“通过BIM技术,我们可以预知施工隐患,与过去跟图纸死磕相比,效率高多了。”朱早孙说。

    刚入职中建二局的黄嘉民是深圳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技术员,作为该区首个EPC装配式项目,该项目在创造新时代的“深圳速度”——占地8.7万平方米,建设工期仅8个月,比同类项目工期快了3倍。

    “施工现场上万个构件,每一个构件安装在哪里,光靠人脑记肯定不行,我们把每个构件都打上独特的二维码身份证,扫一下就知道它的信息,该去哪儿一目了然!”黄嘉民提起这个“新招儿”颇为得意。

    不断地创新,成为中建二局智造未来之城不竭的动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武欣中 通讯员 饶昕昕 樊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9日 07 版

强国一代陪你一起创
在“双创”实战中强筋健骨
缔造建筑速度与激情 深圳城市地标见证改革开放奇迹
中国电子“挑山工”挑起国家信息安全大厦
咪咕做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