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大事都按自己的意愿办完了,然而却时常遭到父母的否定
“我现在生活挺好,没有什么大问题。”小玉停顿了一会儿,“可就是不开心,心里常常有怨气,特别是想起父母那么不认可我,不理解我,就非常愤怒和委屈。我主要的压力都是来自亲人的,外界的困难倒不算什么了。”
小玉是80后,家里的独生女,她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当知青,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父母为此终生遗憾,转而对小玉的学业抱有很高的期待。小玉很有学习天赋,如父母所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全家人都很欣慰。
在青少年时代,小玉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和谐顺畅,但在小玉大学毕业时,一场矛盾爆发了。
高考时小玉和家人选报专业的原则是“分尽其用”,尽可能上最好的大学,进热门专业。在校时,小玉依然能够得到不错的分数,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专业了。本科毕业时,她决定放弃保研、留校的机会,先工作,再备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
让小玉非常意外的是,这个决定让家里炸了锅,父母前所未有地坚决反对,母亲说她“胡闹”,要去学校找系里领导撤回申请,父亲甚至激动地表示要断绝父女关系。他们说,人就应该遵从主流价值观,什么叫自己不喜欢,这太任性了!并且预言小玉今后肯定混不下去,会很惨。
小玉的态度也很坚决,毫不让步,按照自己的规划,先工作,再考研,其间恋爱、结婚、生子……几件大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完了,然而几年来却时常遭到父母的否定。
“每件事他们都反对,觉得我找的男朋友是凤凰男,农村亲戚多;说我太早生孩子是自毁前途;新的专业没有之前的好,没有机会当大学老师、国企领导……”
小玉说着说着激动起来:“后来我发现,我和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几年,貌似和谐,其实彼此根本不了解。他们心中有对孩子的明确期待,却看不见我的愿望,也不尊重我的努力。只要一想到父母的态度,我就忍不住生气……”
“我一直勤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还给父母买了房。我觉得自己无论哪方面都做得足够好了,但在他们眼里,可能还不如在大学或国企里的一个员工。现在我也会去看望父母,但就像客人一样,我个人生活的很多事都不愿意跟他们讲,也不想听他们那些老掉牙的说法。”
“那真是很遗憾!因为他们是你最亲的亲人,你一定很希望父母能认可你的人生选择,为你的成绩骄傲。”我回应道。
“是的啊!”小玉哭了,“其实我就希望他们能像小时候一样,从心里觉得我是个好孩子,尊重我的想法。为什么长大了他们就都变了呢?一想起他们反对我的决定,贬低我的思考能力,泼冷水,说各种绝情的狠话,一副忧心忡忡灾难降临的样子,我就非常愤怒,有时候甚至会想象他们死了,只有那样我才能解脱!这想法也让我很害怕,是不是我太坏了……”
如果对父母只有攻击,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心理学把重要他人在我们内心的投影称为客体。此时在小玉的内心,父母的形象分裂了,一个是她小时候的好客体,欣赏她,支持她;另一个是她长大之后的坏客体,贬低她,伤害她。
早期形成的好客体让小玉保留被欣赏、理解的感觉,能认同自己的愿望,持续努力;而坏的客体,也引发小玉内心的攻击和内疚,不断消耗她的心理能量。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持续被坏客体伤害,好的部分可能会逐渐消失。好客体的崩塌,会让人孤独和空虚,成功时不能分享,遇到挫折也难以维持自尊。
对孩子来说,养育者是坏的、迫害的,是非常大的冲突,是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所有的文化都会强调父母之爱,以帮助孩子保留内心代表爱和支持的好客体。
事实上,每个能够成长、发展的人,一定得到过很多关爱和照料,即使是父母缺位,或者有特别大的能力缺陷,孩子也会找到替代的客体。
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养育者,每个孩子内心的客体意象——多数时候是父母,都必然会有“坏”部分。能够清晰地分出“好”和“坏”,首先是一个发展的成就,可以保留好的客体与好的自我功能。
如果否认父母会伤害孩子,一味地强调“父母都是好的”,可能会使孩子在痛苦时分不清是父母有问题还是自己“坏”,从而造成内心的冲突和混乱。在这个层面,需要允许孩子确认自己的失望感,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父母皆祸害”这类对原生家庭的控诉,总是能够引起一些共鸣,也许就是因为帮助孩子完成客体意象的分裂,明确“好”与“坏”,减轻内心的冲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对父母只有攻击,感觉父母是迫害性的,对孩子来说非常痛苦,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牺牲的是情感和自尊。
就像小玉,她对父母的怨,恰恰是因为她心里有好的父母意象,渴望重新回到支持性的关系里,如果只强调怨,可能无论怎样发泄,都很难解除痛苦。
我们正在经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快速转变,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变化非常之大。父母的精神遗产,比如价值观、人生经验等,到孩子长大时可能就不适应了。
如果父母不能充分地跟上时代变化,以开放的态度调整自己,或者孩子难以理解父母曾经的成就和创伤,即使都是善意的,往往也会引发冲突,这也是当下亲子关系中很典型的困境。
小玉一下子哽咽了,说没事,妈妈我爱你……
咨询过程正好经历母亲节,小玉按照惯例给家里打电话,想例行公事地向妈妈说一句节日快乐,结果家里电话和手机都没人接听。这让小玉立刻陷入恐慌,浮现出很多灾难化的想象,比如煤气泄漏、父母急病等。她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去父母家。
路上,小玉突然感觉到,父母离去是她最怕的事情,其实她的内心是多么爱他们、需要他们,小时候承受的父母关爱,一点一滴涌上心头。她想起父母为她创造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压缩了自己的需要,时常为小玉的成长而欣喜,在她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
在等一个漫长的红灯时,她心里浮现出一句话:“我愿意为了你们付出一切。”她也深深感觉到父母是爱她的,是由于怕她犯错,才说出过激的话,就像她现在,被过度的焦虑淹没,无法保持冷静。当她抛弃父母意见,走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道路时,他们心里又该有多少担心呢?
这时候,母亲的电话打过来了,解释说刚才邻居有事需要帮忙,匆匆过去,没有带手机。小玉一下子哽咽了,说没事,妈妈我爱你……
之后她无法开车,停下来大哭了一场。见到父母时,小玉不再像个客人,虽然什么都没有讲,她心里的隔阂消融了很多。告别时,小玉自然地拥抱了母亲。
小玉对我说,体验到自己对父母的爱,非常有意义。即使现实中还有对父母的不满,她也知道自己内心是爱父母的,感情在,就心安。
现实的事情在现实中处理,没有什么大不了,不会引发无尽的冲突和怨恨。理解了父母的爱,就能够接纳他们的担心,不妨当个参考意见呗。
这些领悟,意味着在小玉的内心,爱超越了恨,即使父母带来一些不好的感受,也不会动摇爱的情感。这时,分裂的客体就可以整合成更接近真实的、不冲突的父母意象——爱我的,同时又有一些局限性的人。整合能够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释放之前禁锢在怨恨里的心理能量,增强爱的能力和现实功能。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小玉说,我明白了,我可以在长大之后怨父母不理解我,还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因为小的时候,他们尊重我,认可我,我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实现自己的愿望。
而我父母那一代人,受时代的限制,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所以对我的愿望感到恐惧和担心。也许这个冲突是必然会发生的。我们必须要接受我和父母是不一样的人,各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依然保有心里的爱。我相信父母终究会为我骄傲的。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