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沂蒙样板”谱乡村新曲

临沂:从革命老区到“物流之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05日   03 版)

    40年不长,却足以见证两代人的创业历程。

    1980年,山东临沂,30岁的李传明凭借裁缝手艺做起了劳保服装生意。从最初摆地摊到门面店再到注册公司,年销售额已达几十万元。

    2004年,28岁的李辉接过父亲的衣钵,这个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特地在公司名前加了“新”字,决心用新模式、新产品闯出一条新路。几经摸索,如今,借助大数据和智能化系统,公司成长为安全防护用品行业全国最大的批发企业,年销售额15亿元。

    “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李辉的下一个目标是将自主研发的数据管理系统分享给全行业,让更多人受益。

    传承与创新,创业不停歇,李传明父子的经历浓缩了临沂40年间的沧桑巨变。

    40年来,临沂GDP年均增长13.2%,快于全国同期3.7个百分点;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4年成为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人均收入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近来连续4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沂蒙样板”谱乡村新曲、打造“幸福临沂”民生工程……40年间,这片热土无时无刻不在涌动着创业创新的激情,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

    闯市场:体制之变激活民营经济

    当浙商纷纷抢占国内外商机时,临商正在北方异军突起,“南义乌北临沂”的商业发展格局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道风景。

    奇迹从何而来?纵观40年改革风云,正是数次体制之变激活了昔日“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闭塞山区,解放了曾经僵化守旧的头脑,最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

    在不少临沂人眼中,创业之初的种种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临沂西关一片不起眼的杨树林里,一处占地60亩、拥有800多个摊位的玻璃钢瓦大棚——老百姓称之为“西郊大棚”的集贸市场成立了。作为日后临沂商城的雏形,这片大棚真正开创了一个时代。

    囊中羞涩的刘同光将“摊位”摆在了大棚门口。他把一个空纸箱扣过来,铺上一块红布,继续自己的老本行——卖银饰。

    一个摊位只交一角或两角钱的税,有时甚至不要,这种“休养生息”政策很快催生了西郊大棚的繁荣。

    成千上万和刘同光一样怀揣改变命运梦想的年轻人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创业者群像。他们见证并亲历了摆地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现代商贸物流城、国际化商城“五代市场”的商海创业史,信奉“没有跑不了的路、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干不成的事”。

    回首创业历程,如今被冠以临沂“灯饰大王”的刘同光感慨,政府的创新举措让自己几度受益。

    初期,当地政府提出市场建设“五先五后”,即“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同时压缩税收、管理费用等各种成本。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有16处市场年成交额过亿元,放活政策由此成就临沂商城的“领跑”优势。

    自2000年起,临沂主动调整市场结构,大力培植新兴业态,加快物流园区规范重组,华丽转身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

    如今,临沂的物流线路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口岸,实现了当日收货、配货、发货,成本低,速度快。一张乒乓球台,从上海直接发往新疆需15天,运费320元;而从上海经临沂发往新疆只需10天,运费120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商城加快国际化步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目前,已布局匈牙利、马来西亚等12处海外商城、海外仓。2017年,临沂商城实现出口货值10.1亿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30多个。

    临沂商城的繁荣堪称当地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生动脚注。从最初实施“抓大放小”“以退保进、以放促活”战略,再到2008年至2015年,政府先后印发多个促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中小微企业发展领导小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55.27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5.1亿元、民间投资3187亿元,分别占到全市总量的97.83%、80.4%和84.6%。

    振乡村:“沂蒙样板”见证蝶变之路

    金秋十月,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尹家峪村金龙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合作社生产的有机蜜桃刚刚成熟,几十名社员正忙着验收、装车,他们身旁的两条全自动生产线直接实现了果型、糖度的自动分级分类筛选。这里的蜜桃将销往北上广深等地的超市。

    靠种桃致富,曾经是尹家峪村村民不敢想象的。这个典型的山区村庄零星散落着2400多亩土地,因土地分散,村民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产出收益低、无钱投入又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土质退化,土壤板结、沙化。在外打工的青壮劳力占全村人口的1/3。

    2014年冬,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赵传博回乡成立了金龙山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流转土地、平整路面、建配套设施开始,最终确定有机蜜桃的产业方向。4年来,这里已实现全流程管控,标准化种植,并通过搭建“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内的每一株桃树生产日志的可追溯。2018年,合作社销售额已破千万元。

    “变化太大了!”村支书李金泉难掩激动,曾经盘山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为宽阔柏油路,村集体收入从零攀升到600万元,昔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合作社务工彻底脱贫,十来个80后、90后青年返乡加入合作社,这些新生力量让他有了十足底气。

    成百上千个尹家峪村绘就了临沂乡村振兴的路径:“沂蒙样板”。

    这里长期坚持把“三农”纳入工业化、城镇化整体布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千村帮扶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创造了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山区综合开发、农村供销体制改革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经验。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一以贯之。到2011年,全市共建成生态文明村1500个、生态文明乡镇83个;到2015年,126个乡镇实现市场化全托管保洁,480个农村新型社区实现“气上楼”、446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脱贫攻坚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个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据新的贫困标准,截至2015年年底,临沂尚有贫困群众25.5万户、44.2万人,占山东省的1/6。这里打响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孟良崮战役”,蹚出了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的扶贫开发新路。

    通过创新实施“百千万”脱贫攻坚行和“双16”推进计划,至2017年,两年时间,临沂共减少贫困人口43.3万人。

    厚民生: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一张民生清单让人印象深刻。

    2011年,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临沂在全国首创每天只收一元钱的“一元公寓”,并不断扩大覆盖面、创新模式,坚持至今。2015年,一场以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铁腕治污”行动正式拉开序幕。3年后,正是这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环保高压态势,让老区人民收获了幸福的“沂蒙蓝”。2017年,沂水县率先在全国实行殡丧服务全免费,成为殡丧改革的“临沂模式”。

    40年间,4次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水城风貌成为临沂的亮丽名片。

    多年来,临沂集中力量办好为民惠民实事,既解决服务群众“有没有”的问题,又关注“优不优”问题,不断提升老区群众的获得感。

    2012年起,临沂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对农村适龄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活跃着5000余名志愿者的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如今已覆盖全市12个县(区)149个乡镇,服务团团长、临沂市工商联副主席徐军介绍,服务团计划用3年时间招募1万名志愿者,陪伴1万名孤贫儿童成长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让每一名孤贫儿童都能得到精神关怀和心灵陪伴”。

    通过密织民生保障网,临沂正致力于打造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回首40年来的创业历程,在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看来,“一部改革开放的沂蒙发展史,也是一部沂蒙人民弘扬伟大精神的艰苦创业史。以沂蒙精神为精髓的红色基因融入了沂蒙人的血脉,并在代代相传中演绎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是革命老区临沂科学跨越发展的根脉所在、优势所在、成功所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05日 03 版

临沂:从革命老区到“物流之都”
献身革命国忘私——理琪
王铭章:以身殉国为民族争光
企业图书馆成青年员工人气活动场所
习近平分别会见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越南总理阮春福、老挝总理通伦
“四叶草青年”为进博会添亮色
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闭幕
遗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