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7岁的仫佬族村民谢代国再一次成为“学生”。
几天前,当地政府组织贫困户免费赴四川泸州进行竹木制品编织技能培训,谢代国第一个报了名。
老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谢代国只有中学学历。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谢代国一家五口人于2017年1月从偏远山区搬至距镇政府驻地只有5公里的棉花村水虎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
谢代国只是享受当地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福利的众多村民之一。2017年1月,总投资2500多万元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村多屯联动集中搬迁项目完工,村里上新、下新等6个屯57户254人住进了崭新的楼房。
正式入住那天,谢代国打开新房里的水龙头,看着流出来的自来水,回想起曾经走路两公里肩挑山泉水的经历,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男人喜极而泣。
找到安置点
棉花村原来的聚居点始终没有通往外界的水泥硬化路,村民翻新房屋建材运输都成了问题。直到2014年,多数棉花村村民仍居住在以土木结构为主的简陋房屋中。
谢代国一家五口人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老屋中。这栋房子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外墙由泥土夯成,屋顶常常有野猫经过破坏瓦片。“每次遇到下雨,都要把水桶放在漏雨的地方。”回忆起住在老房子里的经历,谢代国心有余悸,“每次刮风下雨我都很担心,生怕泥墙倒塌砸伤孩子和老人。”
2006年,谢代国决定重拾父亲传给自己的木工技艺,从深圳回乡创业。然而,由于村里没有硬化路,谢代国需要的大型木材加工设备进不来,体积庞大的木制品运不出去。除了偶尔接几个家具订单,谢代国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村民修缮房屋。
母亲年近七旬,二哥因慢性病基本丧失劳动力,需要谢代国接济,而种玉米的收入每年只有7000多元,这让谢代国和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4年前,谢代国的女儿开始念小学了。女儿就读的四把镇民族小学离家有10公里远,因为山路崎岖,步行加上坐车要一个小时才能到,他的妻子干脆在镇上租房照顾女儿生活。2014年,连续几次创业失败后,谢代国与村民吴天高等人商量着搬离老家,“我们这里耕地少,交通又不方便,干脆搬到外面去吧,邻里在一起还有个照应。”
吴天高提出将安置点选在水虎屯一处空地,既方便务农也便于进城,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那块空地的所有权属于6个屯共有,村里较为平坦的耕地都在附近。关键是已经通了水泥路,进城打零工也就半个小时路程。
说干就干,谢代国与其他7户村民每人出3000元筹集了第一期平整土地的资金。工程开始后,又陆续有10余户村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村民只要想来,我们都欢迎。”谢代国也期待着安置点能改善乡亲们的居住条件。
入住新房
2015年7月,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彭清华到棉花村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对安置点工作给予肯定。随后,当地政府决定对参与搬迁的村民提供补贴,仫佬族每人补贴2.5万元,其他民族村民每人补贴2.4万元,资金补贴按照村民建房进度分批发放。
看到安置点工作受到政府认可,一些原来固守在棉花村老房子里的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加入异地扶贫搬迁计划。谢代国与村主任吴才球欣喜于村民积极“挪穷窝”之余,烦恼也随之而来。
按照计划,安置点每户地基均为8米宽、9米长。一些村民认为自家人口多,现有的宅基地面积过小,要求扩大自家宅基地面积。有的村民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放慢了工期。
“总的宅基地面积是有限的,如果每家每户都随意扩大地基面积,那大家都搬不进来,还得在山沟沟里住着。”这时,谢代国请村主任吴才球出面,挨家挨户上门做通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
为了减少施工中的纠纷,村委专门在安置点附近搭建了临时的建设指挥部。吴才球等村委成员白天在这里值班,晚上等所有村民结束建设工作后再摸黑回到4公里外的老家。
2017年年初,安置点所有房屋建设竣工。1月13日,谢代国和安置点其他村民在举行简短的仪式后正式入住新房。推开房门,卫生间、浴室、厨房一应俱全。新居统一建设为两层楼房,外墙粉刷为白色,二楼的房檐则绘制仫佬族的象征图腾——双鱼纹。
“原先只有3间用泥墙分隔的卧室,新房子两层共有5个卧室,家里5个人分开住都没问题。”看到两年的心血有了回报,谢代国笑得合不拢嘴。“旧房子老鼠窜来窜去,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新房只要一关门,老鼠就被挡在外面了。”谢代国说。
“四把镇棉花村水虎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善了棉花村6个屯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为6个屯的脱贫发展打下了基础。”四把镇镇长黄光锋评价道,棉花村水虎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对于其他村的异地搬迁,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如何实现“安居”又“乐业”
如何让搬进新家的村民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实现“安居”又“乐业”?
2016年,谢代国领取了政府5万元贴息贷款,自己又借了亲戚朋友两万余元,建设了占地60平方米的家具加工门面房。生意红火时,谢代国每月可以挣到1000元的收入。此外,他免费领取了政府提供的56株果苗,将自家3.7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毛葡萄。毛葡萄明后两年进入挂果期,预计每亩收入2000元~3000元。
毛葡萄是棉花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县城里的酿酒厂对毛葡萄有长期的收购需求。2017年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通过免费为村民提供300亩毛葡萄果苗及肥料等措施,鼓励村民通过发展毛葡萄种植产业提高收入。
如今,棉花村水虎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改善村民生活的例子成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据统计,经过2016年、2017年两年的奋力攻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67个贫困村中,已经有1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8.32万人下降到5.3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8%下降到2017年的18%。
未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还将通过开发附近的棉花天坑景区,发展旅游业带动安置点村民脱贫。该旅游项目将以罕见的天坑奇观为背景,依托天然氧吧生态环境,建休闲养生、农业观光、仫佬族民俗体验等区,全力打造4A景区,预计总投资3.2亿元。建成后,村民通过经营家庭旅馆等服务工作,预计每年每户可增收近万元。
“随着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县城周边产业发展,村民的收入在逐渐提高。老百姓翻新房子的多了,对家具的需求也大了,我坚持做下去肯定能够更快地提高家庭收入!”谢代国信心满满地说。
实习生 王钰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