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百城百企报道

敦煌: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刘言 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06日   07 版)

    敦煌地处甘、青、新3省(区)交界,扼河西走廊最西端,曾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之盛景,是人类文明的汇流融合之所,在中外文明交往史上有重要地位。

    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博大精深的文化为敦煌赢得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自197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以来,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敦煌推动文旅产业与城乡发展、产业聚集、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走出了一个西部旅游城市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由小到大,叫响敦煌旅游品牌

    坐拥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独一无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不仅如此,敦煌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鸣沙山-月牙泉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独特景象著称于世,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的雅丹地貌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堪称大漠中的地质博物馆。

    作为先行先试的破冰产业,敦煌旅游始终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1979年1月,敦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成为当时甘肃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当时敦煌旅游业更多地被作为外交事业,游客也以境外游客为主。”敦煌旅游局副局长贺雁鸿介绍,1980年敦煌共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

    随着开放之门大开,敦煌旅游业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996年,敦煌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50万人次;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1999年后敦煌历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均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总和,以旅游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在敦煌确立。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旅游消费高涨,出行次数增多、时日延长,且旅游消费大大增加。敦煌扩大旅游接待规模,兴建宾馆、饭店和旅社,一批农家客栈、农家院也在景区周边大量出现;与此同时,也开始探索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道,从传统的以门票经济和接待服务为主的发展方式,向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品质方向发展。

    近年来,敦煌景区从供给侧出发,积极开拓旅游资源,适应游客的需求,让游客更好地体验。

    “我们正在打造‘游敦煌莫高窟、走瓜州玄奘路、赏哈萨克风情、住雪山蒙古包’的大敦煌旅游圈,整合敦煌、瓜州、肃北、阿克塞西4县市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贺雁鸿表示。

    2017年,敦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0.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33亿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全市GDP的60%以上。

    多业并进,旅游让城市更美好

    “现在的敦煌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月牙泉村村委会主任秦作涛目睹了敦煌的发展变迁。

    上世纪80年代,月牙泉村以种植李广杏、桃树、枣树等果树为主,农民收入微薄。“随着游客逐渐增多,一些村民把家里种地的骆驼拿来经营,供游客在景区内乘骑游览、拍摄,成为很好的收入来源。”秦作涛回忆道,一段时间来,村民养骆驼成风,多的时候,全村有几十峰。

    “刚起步时,骆驼经营并不规范,有强拉客的现象,甚至偶尔会发生一些事故。”秦作涛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大家逐渐意识到,旅游从业者必须诚实守信、有序经营,要维护敦煌旅游的品牌,而不能因为个别短视行为砸了牌子。历经20多年发展,敦煌景区已经有骆驼1300多峰,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不少村民也从日渐增多的自驾游游客中寻到了商机,将自家住房改建成农家客栈,供游客休憩。“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修得越来越好,大家的素质也不断提高,旅游给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作涛表示。

    在敦煌夜市打拼20多年,人称“胖姐”的王冬梅也有着同样的感受。1993年从兰州来到敦煌后,王冬梅见证了有着“敦煌会客厅”之称的敦煌夜市的发展历程。

    “刚来的时候,市场环境特别差,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到了冬天,风呼呼地刮,顾客根本坐不住。”回想起刚到夜市卖砂锅的情形,王冬梅十分感慨。

    这些年来,敦煌夜市修整了土地,修建了摊位,经营环境大为改观。“胖姐”信心倍增,在夜市扎下了根。“要说有经营法宝,就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顾客大多是外地游客,王冬梅对每一份砂锅都精益求精;同时,她还会细心地介绍敦煌旅游注意事项,让游客感觉宾至如归。

    在敦煌夜市,有一拨儿“胖姐”这样的经营者,他们服务热情周到,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敦煌夜市也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近年来,很多游客发现,在敦煌旅游期间,身边几乎都有一个名为“zhihuilvyou”的WiFi信号陪伴左右,这得益于敦煌大力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游客进入敦煌之后,只需一次认证,WiFi信号一直跟随,极大提升了游客的线上体验。”敦煌文旅集团董事长孙晓强说。

    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敦煌整合全市国有资产组建了市属国有独资企业敦煌文旅集团,建立了集团化、市场化运营旅游资源的模式,覆盖全域旅游的全产业链。智慧旅游是敦煌文旅集团着力打造的新模式,游客可线上预订各大景区门票,凭二维码快速进入景区。

    目前,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网络售票数达到总售票数的35%以上,云终端门禁系统让游客可以通过二维码、身份证、人像、指纹等多种手段进出景区。

    开拓创新,促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敦煌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兴起。今年9月,由4个设计平台组织、113所艺术类高等院校、1500名设计师、30多家文创企业参与的首届敦煌国际设计周成功举办。主办方敦煌文旅集团旗下的文化创意公司将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打包购买,投入到未来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中。

    目前,这家以“敦煌文创”为主品牌的公司已经在甘肃主要机场、敦煌各个景区以及天猫、京东开设了连锁品牌店,销售各种独具敦煌风味又不失设计感的旅游必购商品。“通过文化创意,让进来的游客带走敦煌,形成创意经济,打造创意之都、设计之都,让敦煌文化能够服务于当代生活。”孙晓强说。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落户敦煌,为敦煌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借助举办文博会的有利时机,敦煌紧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配套完善产业结构,积极优化资源配置。

    2016年建成投用的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作为敦煌文博会永久会址,已成为西部规模最大的国际展览平台。同年建成的敦煌大剧院,已成为敦煌文化的“新地标”和“栖息地”。拥有1.33万余件(套)藏品的敦煌博物馆也热闹非凡。2017年,该馆日最高接待5.9万人次,今年,这一数字达到7.8万人次。今年以来,随着敦煌研学游兴起,敦煌市博物馆已接待30多批孩子前来研学。“为研学者提供免费的讲解和讲学场地,让青少年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敦煌。”敦煌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苏惠萍说。

    在新修订的《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敦煌有了新的目标——全面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典范,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刘言 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06日 07 版

敦煌:从历史走向未来
雨花台传奇烈士:许包野
第二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开幕
浙江鼓励博士和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研工作
引领网信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