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一辈子用不坏”的脸盆已经成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向新生传递“质量意识”的标配物,今年是学校为新生赠送脸盆的第四个年头,8000个脸盆都是由学校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利用暑假制作完成,从脸盆的结构设计、原材料选取、配方设计到生产过程,都经过反复论证和严格监控,保证用得久、够结实。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祝木伟说:“多年来,学校重视质量而不是规模,用坚持打造高水平专业,培养高质量学生,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定位和回答。
-----------------------------------------
打造优质师资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力
高质量发展,教师为根。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以服务教师成长成才为先导,以教师发展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一流团队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为载体,实施“名师工程”、“科研和学历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培育工程”和“双师工程”四大人才工程,推行“导师制度”、“实习制度”、“课题制度”、“兼职制度”和“奖惩制度”五项制度,开展案例设计、课堂组织、实训操作、项目结题、公司运作五关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五项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精英学生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质量发展,学生为本。作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把培养“有德、有能、有技、有为”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从2014年起实施“精英高职人才”培养工程,率先在材料、机电、信电、化工等4个学院建立了功能材料(FM)精英班、IT精英班、化工技术精英班等10个精英班,涉及25个专业。通过构建“全面培养+个性化发展”的“3+N”课程体系,强化“人才选拔、自主实践、小班教学、公开答辩”4个关键性环节,采用项目引领、探究式学习、每周一风暴、每月一汇报等教学手段,实施读书、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假期实践、主题设计或研究5大提升工程,全面发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岗位迁移能力突出、发展后劲足的精英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经过四年的实践,“精项班”学生共申报专利项目74项、发表论文18篇、获奖41项、制作实物作品18项,育人成效显著。
改革教学管理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力
高质量发展,改革为要。学校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建立了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选课制、学业导师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了“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评奖选优”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改造了现有教学管理系统,搭建成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重塑了学生主体与发展主导的教学生态,成为江苏高职学分制探索的牵头单位之一。
深化产教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径。学校以“校企联盟”和“制造业职教集团”为基础,整合政、行、企、校资源,成立了“理事会”,统筹规划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产业人力需求、教学工作对接生产工作、科技创新对接转型发展等工作。学校形成的现代学徒制“徐工模式”被作为典型经验在相关会议上介绍;校中厂“艾德光伏技术双主体学院”依托“1.5MWp光电建筑一体化电站”项目形成的“艾德-协鑫模式”,真正发挥了企业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产教深度融合‘四螺旋’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江苏省2017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成为江苏省17所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之一。
服务区域经济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驱动力
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学校坚持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学校全部招生专业均与地方产业紧密契合,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与科研院所、知名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成了包括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6个市级研发平台等在内的教科研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学校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服务贡献处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学校获得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和徐州市工业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并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省市级科技一等奖20余项,连续四年获得徐州市专利十强单位。学校2016年技术交易额居全省高职院排名第五,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题,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登宏说:“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和追求。学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实践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