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1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争当海上“先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08日   12 版)

    辽宁舰编队正在航行。张凯/摄(资料图片)

    “水下先锋艇”“海上先锋舰”“海空先锋大队”“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在北部战区海军的一座座军史馆中,“先锋”两个字经常可以看到。

    北部战区海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先锋精神”等优良传统,在官兵们看来,“先锋精神”意味着:“听党话、爱海洋;当种子、开先河;敢牺牲、打硬仗;图强军、筑梦想。”

    由这24个字构筑的“先锋精神”,激励着北部战区海军一代代官兵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首次突破岛链、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等重大任务。

    听党话 爱海洋

    为保持和发扬好“先锋精神”,北部战区海军党委研究制发“意见措施”,从深化理论武装、融入实践磨砺、运用文化熏陶、突出典型引领四个方面,推动“先锋精神”传承弘扬、落地见效。

    微信公众号、学习App、“五微”新课堂……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打通学习“先锋精神”的“最后一公里”,让“先锋精神”在北部战区海军官兵心中落地生根。

    战区海军所属某潜艇的会议室外,一张张手写的学习心得整齐贴在走廊两侧。艇长唐春烨说,潜艇兵出海时间往往比较长,他总会提前准备好报纸和书籍,有时还会下载专题电影、做问题卡,让艇员们在任务期间也能坚持学习。

    多样的学习生活改变了潜艇兵出海“与世隔绝”的寂寞生活,艇员们办起手抄报,将学习“先锋精神”的心得体会张贴在潜艇的走廊上。如今,这里成为唐春烨所在艇员队的“先锋”长廊。

    在“水下先锋艇”潜艇兵金胜心中,“先锋”两个字则从小就融入了血液里。

    春节回不了家,是遇到战备训练任务时常有的事。当2015年的新年钟声敲响时,金胜就坚守在战位上,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爸,以前经常听你们讲为祖国守岁的故事,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或许从出生那天起,我的血管里就流淌着为国奉献的血,那是‘先锋人’留给我最深的‘胎记’。”

    金胜的父亲,就是“水下先锋艇”的原机电长金国祥。

    在北部战区海军,还有很多像金国祥、金胜一样的人,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回答只有一声“是”。

    去年4月,战区海军所属洛阳舰在南海海域执行任务期间,接到整建制转隶命令。一线官兵没有一个人提出意见,他们收拾好行囊,告别父母妻儿,立刻驶向陌生的远方。

    在编制调整中,北部战区海军数十个团级以上单位组建、接收和撤销,20余艘舰艇转隶交接。某潜艇支队政委崔久亮的话说出了官兵们的心声:“改革大考前,听党话咋表达?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去哪就去哪。”

    当种子 开先河

    2015年7月,黄海某海域,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独立团谭慎鹏机组像往常一样驾机起飞,准备进行舰机协同反潜训练,不想危险却悄然而至。

    训练还未过半,谭慎鹏眼前的视线越来越模糊,很快,窗外被一片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是遇到了海上平流雾。飞行员们都知道,直升机遇到海上平流雾,危险程度相当于潜艇遭遇水下“断崖”。

    两三分钟内,大雾笼罩了整片海域,能见度急剧下降。母舰在向机组发出“紧急归舰”的指令后也被浓雾包围。谭慎鹏此时已经完全看不到母舰的方位,只能依靠仪表飞行。

    浓浓的大雾中,谭慎鹏两次尝试着舰,却都因能见度过低失败了。直升机油表开始发出警报,剩余的油量仅够支撑最后一次着舰。

    “能不能成功就看最后一把!”谭慎鹏擦去手心的汗,与机组准备开始最后一降。在直升机完全被白色雾气包围的情况下,他小心降低高度,慢慢搜索。终于,母舰出现在视野中。机组大胆心细,一次着舰成功。

    “只有平时苦练,才能实现关键时刻的精飞。”谭慎鹏回忆起这次任务,依旧激动不已。而他所在的舰载直升机某团,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近4年来,这支部队为兄弟单位带教、培养了百余名空地勤人员,被称为“种子部队”“拳头部队”。

    在北部战区海军,像这样被称为“种子部队”的单位有11个: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第一支舰载机部队、第一支岸导部队……

    与诸多的“第一”一样,一个个“首次”也是北部战区海军官兵践行“先锋精神”的最好注解。

    在青岛舰雷达区队长毕建海心中,2002年5月1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海军开始进行首次环球航行。

    离开码头当天,由青岛舰和太仓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就遇到了大风浪。当编队航行到太平洋时,恶劣天气袭来,赤道附近海域高盐、高温、高湿。“早上我们一起床,看到整个甲板上、桅杆上,全是盐的结晶,白花花的一片。”毕建海说着,似乎还有咸腥的味道扑面而来。

    甲板再烫,清洗保养一刻不能耽搁。换了班的舰员们来不及休息,就挽起袖子开始擦拭设备。毕建海说,当时还没有到补给时间,舰上的淡水不多了,大家洗漱完都把水留着,拿去擦拭舰艇表面的盐分。

    132天的环球航行,舰艇编队到访10个国家的11个港口,每到一地,官兵们都被当地华人华侨的欢呼声、众人合唱《歌唱祖国》的歌声深深感动着。

    敢牺牲 打硬仗

    看过《红海行动》的人都知道,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改编于真实的中国海军也门撤侨行动。每次观看这部电影,海军潍坊舰雷达区队长唐启新的记忆就会回到2015年3月29日那一天。

    唐启新清晰地记得,当潍坊舰靠泊亚丁湾港时,战事已经近在咫尺,站在甲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岸边的吊车被疑似坦克并列机枪扫射着。战火迫在眉睫,但海军官兵没有一丝慌乱,他们迅速帮助受困的同胞撤离。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炮口都打开了,随时准备战斗。”唐启新回忆说,潍坊舰全体官兵严阵以待,尽管是撤侨行动,但当舰船进入战区时,他们就已经上了战场。

    只用1小时19分钟,潍坊舰就载着455名同胞驶离港口。船舱里挤满了人,甲板上堆满行李。看到这样的情景,舰上官兵主动让出自己的床铺,让撤离同胞休息好。为了不让行李占据甲板,影响舰载直升机起降,官兵们连夜将877件行李运到舱内,又在第二天靠岸前几小时,将行李全部转运回甲板。

    “877件行李,中途经过两次转运,无一件丢失,无一件损坏。”唐启新骄傲地回忆说。

    事后有人问他,当时的也门炮声隆隆、战火纷飞,他们怕不怕。毫不迟疑,唐启新总是回答说:“不怕。”

    这两个字,也是北部战区海军官兵面对险难任务时的共同回答。

    2012年,程文刚成为战区航空兵某独立团第一批参加亚丁湾索马里护航行动的舰载直升机机长。任务期间,他临危受命去接护被海盗劫持的“旭富一号”渔船船员。那天的海况比较恶劣,海上浪高近6米,小艇无法靠岸,上级随即要求由直升机靠岸接护被救船员。

    能不能飞?程文刚心里没有底。他查看了各项数据,当时的风速等各项数值都超过了正常起飞的标准线。看着逐渐西移的太阳,程文刚和机组成员简单商量后,不到两分钟就下定决定:飞!

    5分钟内,直升机升空了。很快程文刚就感受到了强劲风力带来的影响。直升机在空中根本无法保持平衡,而到了岸边,他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没有着陆点。

    天色渐渐暗下去,在程文刚眼前是一片绵延的干沙滩,直升机如果选择在那里降落,螺旋桨势必会卷起沙石。就在这时,海水开始退潮,不远处露出一块不到10平方米的潮湿沙滩。油量在不断减少,来不及犹豫,程文刚果断在那里降落。

    26名船员,程文刚机组分5次将他们接上了舰船,载着最后一批船员飞回来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

    这次营救,程文刚和机组战友创造了中国海军护航史上8个“首次”,包括首次在大风浪、高海况陌生异国海域使用直升机接护船员和首次暗夜无灯光引导陌生区域选择野外着陆场悬停等。

    “怕死不当兵!任务在前,我们的使命就是完成它!”回忆起那次任务,程文刚忍不住又握紧了拳头。

    航母部队组建后,官兵们再一次把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劲头拿出来,从学习航母到熟悉航母,再到研究航母,成功突破了舰载机夜间舰基起降、编队夜间联合搜救等难关。

    图强军 筑梦想

    “全面建设树品牌、比武竞赛夺金牌、大洋深处当王牌”。这句话是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艇员队的口号。在副艇长李纪光的心中,这句口号代表着三个字:争第一。

    “作为军人,你必须拿第一,战场上只有胜利者才是第一名。”这是李纪光时常对艇员们说的一句话。在支队,每一季度都会组织一次知识竞赛。为了让艇员队得第一,李纪光下了不少功夫。

    每天背知识点、每周组织小竞赛,他把潜艇操作知识点集纳起来,每周抽10道题进行内测。几周下来,李纪光明显感觉到大家的进步。“每次进步一分,都是值得鼓励的。”他强调说。

    “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也是舵信兵张海龙心中的信念。他始终记得师父李建海说过的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学习操纵双向舵不容易,张海龙在最初学时怎么也学不会。几次出错后,师傅李建海恨铁不成钢地对他说:“你是我教过的徒弟中最笨的一个。”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张海龙,他不服气。“为什么别人学得会,我就学不会?”他反问自己。为了学好双向舵,他一次次往艇上跑,仔细观察师父是怎么操作的。晚上回来后,又进行梳理总结,并加紧书上理论知识学习。

    如今,张海龙已经成长为很多年轻战士的师父。李建海身上那种迎难而上、不断探索、争先创优的劲头儿一直在激励着他。如今,和徒弟们交流时,张海龙也会鼓励他们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08日 12 版

争当海上“先锋”
“不到边防,不明白什么叫使命光荣”
俄罗斯高调为叙利亚战争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