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敢想敢做,敢为人先……”身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我对安徽一直有着说不出的情愫。很荣幸,也很幸运,能够参加“皖约”2018安徽省精品研学路线大型传播体验活动,让我真切地走进安徽,书写我与“皖约”的故事。
身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安徽。当我们到达住处,天色已晚。繁华的现代化都市,干净整洁的街道,霓虹灯光伴着阵阵的桂花香,这是我对合肥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在丰盛的晚餐之后,得知此次“皖约”之行,我要前往皖南线,进行文化徽州之旅。想象中的徽州,温婉,悠然。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悠长寂寞的阴雨小巷……而这一切,都会在即将到来的“皖约”中变为现实。
皖南线文化徽州之旅第一站我们到了宣纸之乡——泾县宣城,这个散发着历史韵味,饱含着文化气息的小城。亲身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我才知道,原来宣纸也可以是有生命的。之前,对于宣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散发着墨香的水墨画,以为宣纸也如很多商品一般,全部生产于现代化的流水线上。
在中国宣纸文化园,我了解到,原来手工制作宣纸,从原料的挑选、加工,再经过一道道的工序送到捞纸工人的手中,每位师傅都要经过数十年的练习才能拥有熟练的技艺。成语“水深火热”就源于宣纸的制作工艺。师傅们一次次重复的动作,展示的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一把刷子,刷出的不仅是一方平整,更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记忆。老一辈“宣纸人”的这份踏实、坚定,干一行,爱一行,让人钦佩。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当我还在沉醉于宣纸带给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中时,汽车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桃花潭畔。初闻“桃花潭畔”,就被这个名字所吸引,这里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古名句的发生地。初学这首《赠汪伦》时,我还在农村老家,不完善的教学设施只能让我对这首诗的记忆停留在背诵阶段。“皖约”安徽研学项目让我来到了桃花潭畔,亲眼见到了年幼时无限遐想的桃花潭。也许这就是研学的意义所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离开泾县我们驱车前往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深秋时节的黄山没有了夏日的聒噪与喧嚣,退去了国庆长假时的人山人海。与我们同行的,是黄山学院的叶书有教授。叶老师步伐矫健,让我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他有声有色的讲解很快让我们对黄山有了从表面到实质的了解,也让我们认识了黄山“四绝”的由来。
黄山之行,让我触动最深的还是险峻山体上挺拔的松树。看着修建在陡峭悬崖上的阶梯、索道,不禁感叹:在如此环境下生长的松树的品格即为黄山人的品格,坚韧不拔,不畏风霜。
大美安徽育此美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夕阳西下,暮色渐深。晚上,我们到达了黄山市徽州区唐模古村。一来到唐模,便被这里气派的老宅所吸引,花窗木门的宅子门口挂着红灯笼,街边晾晒着苞米、辣椒,窗台上摆放着一盆盆鲜花,更是增添了生活气息。进入民宿,入眼便是木制的地板与阁楼,窗楣与灯罩上的雕花更显古色古香,房屋构造的设计尽显徽派建筑的特色,房间内的设施便捷舒适。来到这里体验自然,放空心灵,在古朴的唐模邂逅皖南的诗画自然。
来唐模,一定要尝尝传统的“八大碗”。坐在八仙桌旁品尝嫩竹笋鲜美爽口,臭鳜鱼肉质鲜嫩,红烧肉肥而不腻,老鸭汤澄清香醇,再配上小桥流水人家,精致皖南小调,可谓神仙般的生活。
如果说唐模展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精致生活,那么八卦呈坎村便多了几分神秘与古朴。“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伴着清晨蒙蒙雾气,沿着青石板小路,我们走进呈坎村深处。徽派建筑无不雕梁画栋,雕饰细腻,风格独特的古村向我们展示着曾经徽商的富甲一方。在这古老的村中,还保留着古老的手艺,徽派木雕、撕纸技艺、徽墨徽砚……当然,还有期待已久的八卦宴。席间,我们有幸请来八卦宴传承人方顺来先生进行讲解。八卦宴不仅菜品种类繁多,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易学知识也非常深厚。“来到呈坎,一生无坎”,远山蒙蒙,溪水流淌,置身其中,又仿佛超脱世外。
几天的研学活动,我们跨越皖南,亲眼见识了文化徽州的魅力。临别之际,有太多的不舍。不舍徽州的人杰地灵,更不舍和我们一同相约在皖的“有缘人”。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通过此次研学之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东西反馈给社会,在输入和输出之中提升自我能力、促进社会发展。我们是受教者,也是宣传者,作为学习最忠诚的“信徒”,一心一意地追随,一路走来可以带动更多的同行者,成为时代的发言人。
“皖约”,温婉之约,感谢有你!
(作者简介:芦猛,河北大学学生)
芦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