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全国铁路第一个专为特殊旅客提供免费服务的团体

南京“158”:同一颗爱心 50年流传

黄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19日   07 版)

    盲人夏强每周都要从南京坐火车去上海见女朋友。虽然视力不好,但他一点不为自己的旅途担忧,“每次一到南京火车站,还没等我开口,‘158’的客运员就把手伸给了我。”

    在南京火车站,每天有不少特殊旅客都像夏强一样,得到了“158”雷锋服务站的特殊关照、悉心帮扶。

    作为全国铁路第一个专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旅客提供免费服务的团体,南京“158”雷锋服务站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

    50年来,四代客运员、131人爱心接力,服务重点特殊旅客100多万人次,她们用全心付出、真情坚守,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为需要帮助的旅客做好服务

    直到今天,“158”雷锋服务站的客运员们谁也说不准,50年来到底收到了多少封感谢信和锦旗,但大家却对同一件事情达成了共识——“全心全意,为需要帮助的旅客做好服务!”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江苏邳州身患残疾的中年女子在服务站乘车。由于身患泌尿系疾病,女子时常尿急,不巧离得最近的洗手间正在维修。情急之下,客运员施凤英拉出屏风围在墙角,用塑料袋帮女子接尿。

    一个小时内,这样的工作重复了五六次。看到污物滴到手上,师傅施凤英却眉头也没皱一下,80后客运员黄吉莉深受感动。

    “服务工作不投入感情是做不好的。”黄吉莉开始理解师傅施凤英的这句话,“把年长的当成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把年轻的视为兄弟姐妹,当成是一家人,你就不会嫌弃他们。”

    2012年,“158”第三代领头人施凤英正式退休。然而50岁的她却选择退而不休,仍然连续4年坚守在服务站当起了义工,义务做好传帮带服务。

    事实上,这样的服务精神从建站伊始就一直传承下来。

    1968年南京站建站,车站职工积极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慧娟的带领下,自发成立“学雷锋小组”,义务帮旅客提行李、送站上车,从小事做起,向雷锋学习。

    “看到旅客有难处,不去帮一把,心里就不舒服!”1986年,车站学雷锋第二代带头人、铁道部劳模孙燕光,制作了一辆平板车,率领职工专门帮年迈、残疾旅客拉行李,送站上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2000年,施凤英接过接力棒,在她的带领下,一群80后开始挑起“158”雷锋服务站的大梁。

    成长迅速的黄吉莉,如今已是“158”第四代带头人,“我们多担一份责任,多出一点力,别人就会少一点艰辛。”

    50年里,四代客运员131人的接力传承,3000多名职工参与义务帮扶,累计帮助老、弱、幼、病、残、孕等困难旅客100多万人次。仅2000年以来,先后收到感谢信8300余封,锦旗200多面。

    高铁新时代 服务转型升级

    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普速时期到高铁新时代,旅客的需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158”的服务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转型升级。

    2013年,“上铁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实名认证微博开通。不久就接到了微博求助。

    一次,“公益联盟之家”准备组织32名残疾人开展“圆梦北京行”活动。然而,残疾人群体出行,从进站到上车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接到求助信息后,当班的黄吉莉立刻与车站制定详细对接方案,晚上10点多,客运员与志愿者用轮椅分批次送32位残疾旅客,上电梯、过天桥,顺利送入对应车厢,并与抵达站做好交接手续,确保顺利出行。

    为更好地服务特殊群体出行需求,“158”雷锋服务站梳理特殊旅客信息,建立受助旅客数据库,与全国160多个重点车站、480多趟列车以及上铁40余个“雷锋服务站”联网开展接续服务,实现了站站、站车间网络信息互通和重点服务联网接续。

    此外,开辟QQ群、微信等新服务平台,推出旅客预约、私人定制、上门回访等特色服务。

    78岁的刘奶奶患有中风多年,腿脚不便,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刘奶奶每次往返南京和上海,出门前只要打一个电话,南站“158”客运员焦琳琳就会主动为她做好购票、接送站服务。多年来风雨无阻,两人情同母女。

    从帮一把、帮一路到帮到家,在“158”,每天有记录的服务最少六七十批次,服务时常一路小跑,一天下来,来来回回要跑20多公里,常常累得腰酸腿痛。

    虽然忙碌辛苦,但由于旅客需求的多样性,“158”人人都在勤学苦练,外语、手语、心理学、急救法等技能熟稔于心,一本1200多页的《中国手语》教材被翻得很旧。

    从第一代李慧娟的快板,到如今的外语、手语;从当时的肩扛手提,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受助旅客数据库,在90后客运员赵亚兰看来,“尽管社会在变迁,但我们服务的真心没有变。”

    小善之举传递大爱温情

    68岁的张凤丽(化名)身患肺癌四期,与女儿相依为命。母女二人每月要从杭州来南京就医。

    一次做完化疗,张凤丽的状态非常不好,女儿只能一边背着行李和药品,一边让她坐在海绵垫上拖着前行。

    看到母女俩的艰难处境,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的许慧玲向她们伸出了援手。从此之后,“158”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对母女俩的接送和帮扶。

    在“158”雷锋服务站的影响下,很多车站职工自愿参与进来,传递温暖。

    近年来,南京站先后有700多名青工参加了“158”的跟班锻炼,许多人在跟班学习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先后成为全站不同岗位上的服务明星和生产骨干。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在不断涌入。

    目前,“158”已联合20多所高校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吸纳1万多名大学生到车站开展志愿服务;与出租车公司建立联动“爱心车队”,免费提供接送服务;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对接,将义诊台摆到“158”雷锋服务站……

    此外,整合铁路资源,联合地方力量,建立网络化志愿服务体系,成立了全路首支郭明义“158”爱心分队,与辽宁抚顺“雷锋班”、连云港“雷锋车”组结对共建,与社会组织共建“公益联盟”,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捐资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

    “小的事情做多了、做好了,也能汇成强大的正能量。”南京南站“158”客运值班员许慧玲说,“希望用我们的坚持和真心,向大家传递互助友爱、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

黄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19日 07 版

南京“158”:同一颗爱心 50年流传
以“四变”破解“四缺”
2018甬港青年企业家峰会举行
大连交通大学:“百千万工程”实现“青马”培育全覆盖
郑强:从加油工到维修队长 全程是热爱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