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心

温暖“冰凉”的苗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23日   05 版)

    余宗洋(右一)在村民文启光新建的木房子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摄

    扫一扫看H5

    扫一扫看视频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视频编导:实习生 程丹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编辑:蒋韡薇

-----------------------------------------

    怀揣一颗炙热的心站在寨子面前,余宗洋的眼前是“冰凉”的。

    他能看到自己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变成一片白雾,随着刺骨的风散去,眼前深褐色的木房子是这个名叫“排扎”的苗寨里最常见的建筑,深灰色的瓦、土黄色的路、阴沉沉的天,半天见不着个人。

    而他通向寨子的路则充满着勃勃生机——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本科,清华大学法学硕士,他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在知名的金融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工作,每日西装革履进出写字楼,谈着大项目,拿着不菲的薪酬。

    余宗洋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12月15日。“太冷了,甚至有点凄凉!”他提着行李走进寨子,开启了驻村扶贫时间。

    此前,他在北京的寝室里看了一部央视的专题片,讲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故事,看完专题片,他下定决心考选调生,去从来没去过的贵州黔东南。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余宗洋说。这句常在报纸上看到的话,自己也说出来了。

    苗寨里的村民们知道村里来了高材生,但并不清楚他能为寨子带来什么。寨子里流传的故事说,这里曾出过两个高材生,一个设计了贵阳龙洞堡机场,一个建造了核电站,但自从有了出息就很少回村,家里的老房子修修补补凑合着。

    寨子里有点本事的人都外出了,不少木房子常年空着。余宗洋翻出了寨里的花名册,总共80多户人家,留在寨里的年轻人伸出双手就能数过来,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寨子里有个村民组长,帮着上传下达一些事,除此之外,没有村民操心整个寨子的长远发展问题。

    怎么让寨子有点生机不这么冰凉?这是余宗洋的第一反应。

    课本中没有这样的知识,余宗洋开始一户一户走访。寨子里的村民淳朴热情,余宗洋不用敲门,走到谁家门口都能听到进屋吃饭的招呼声。屋里地上挖个几十厘米的坑,填上炭,架个锅,切一块屋里吊的老腊肉,煮上地里的新鲜蔬菜,端起一大杯糯米酒,一顿饭可以边吃边聊几个小时。

    通过吃饭聊天,余宗洋了解到村里总共有13个姓氏,这意味着80多户人家分为13个大家族,有些稍大的家族有不同的支系,村里还有几位性格泼辣的妇女,说一不二。有人提醒余宗洋,必须要平衡好各个家族的关系,才能服众,这是村里的“政治”。

    余宗洋很有心,不论进谁家都能看到家里缺点什么,有段时间他接连在淘宝上买了好几把火钳子,先快递到县里,再从县里带回村,送到火钳子坏了的村民家。他经常给老人孩子带些食品和小礼物,村民们觉得这个小伙子懂事,大事小事都会告诉他。

    余宗洋还把住处搬到了一户村民家,家里男主人姓王,女主人姓姚,这两个姓是村里最大的两个姓,相当于一下子住进了两个大家族里。老两口的女儿出嫁离家,他们就把余宗洋当成家里的儿子,一口锅里吃饭,余宗洋每月交500元生活费,平常时不时从县城买些好吃的回来。

    其实,寨子里的人想发展旅游,从寨门口到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有一条平坦的山路,距离大约40公里,开车不到1小时,寨子旁有一个未开发的瀑布群,景色很美,具备做特色旅游的基础。

    县里也有支持排扎苗寨发展旅游的计划,还从北京请来知名的规划设计团队。在余宗洋的脑海里,寨子应该是一副“大干快上”的样子,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村民们不知道劲该怎么使。

    “先让寨子里吵起来。”余宗洋发动村里的党员、老人、妇女等18名代表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跟寨子有关的大事小事都交给这个委员会商议,“经常开会嘈嘈杂杂,但这不是有了生气儿吗?”

    管理委员会拉起了村民微信群,在寨里生活和外出的村民都拉进群,没几天工夫就拉进了170多人,群里七嘴八舌地讨论寨子该怎么干,隔一会儿就能有几十条未读信息。一次,群管理员被几位村民唠叨烦了,把一些人踢出了群,“把人踢出去了人心就没了,寨子还怎么干?”余宗洋又重新拉了个群,取名美丽排扎,自己当群主,什么意见都可以发表。

    余宗洋总觉得寨子里灰暗暗的,冬天温度低,建筑还都是冷色调,很闷,没有显眼的能振奋精神的东西,他有时三更半夜在村子的后山上晃荡,想村里的事,在老人嘴里那是块阴地,夜里不能去。

    他想到了在寨子里挂国旗,“红,醒目!”他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在淘宝上买了100面国旗。

    “选最显眼的一家人挂第一面,高高的挂着。”余宗洋说,村民出门一抬头就能看到五星红旗在寨子里飘扬,特别鲜艳。

    第二天,村里发种子,领种子还可以领国旗,一夜之间村里挂了60多面国旗。“在寨子里走了一圈,我突然就笑了,精气神出来了。”余宗洋说。

    集体议事、挂满国旗,寨子渐渐有了苏醒的味道,但归根结底还是怎么发展旅游。

    北京的规划设计团队给村里设计了非常漂亮的苗族民宿,全木质榫卯结构,县里支持了资金。2017年2月28日破土,7月31日竣工。团队从网上淘了一大批精美的用品,锅碗瓢盆、牙刷香皂、茶壶高脚杯,包装箱堆满了院子,几个人拆快递就花了3天。

    在这栋民宿里,可以像吃西餐一样优雅地品尝地道的苗族美食,高脚杯里可以是红酒、可以是西瓜汁,也可以是苗家米酒。每个房间每晚卖280元,餐费另算,夏日里最多的一天有7000多元入账。

    收入可观,寨子里炸了锅!

    有人立马回家商量改造自家的老屋,余宗洋追到家里,建议村民按照已经建成的精品民宿大兴土木,扩建一步到位,传统的旱厕都改成冲水马桶。有村民返乡,贷款好几十万元,投资建了可以同时容纳100人的餐厅。

    寨子里每天的话题都离不开旅游,瀑布群旅游设施项目也上了马,余宗洋像打了鸡血,每天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初希望每家都改成大民宿,有规模的接待能力才能外出对接旅行社,让游客成批进来,后来觉得现有的老房子打扫干净加上床也行,立马见效。

    总有人问余宗洋,你什么时候把游客带到我家?

    余宗洋经常反问,你什么时候把床铺、厕所、洗澡设施做好?

    “你告诉我什么时候带来,我就什么时候做好。”

    余宗洋清楚,村民们找了大半辈子的发展路,如今随着精准扶贫之路出现了希望,心里肯定还有一些焦灼,“投了万一没人来怎么办?不投错过机会了怎么办?”

    村民们改造房屋的进度也能体现出这样的心理波动,村里进游客多的日子,改造工地热火朝天,游客稀少几天,有的人家就没那么积极了,村子好像跟着游客的节奏呼吸。

    2017年入冬,村里埋下排污管,家家户户都可以把旱厕改造成冲水马桶了。余宗洋联系工程队给一家人改造了厕所,几平方米的地方放下了一个蹲便器、一个洗手台,还加装了一台电热水器,随时有热水洗澡,这是接待客人的基本条件。

    一时间,这个厕所成了寨子里的热门景点,男女老少都来参观。那个月,3户人家的厕所做了改造,一位老人说,活了60多年,第一次站着洗了热水澡。

    这一年,12户人家开始扩建自己的老房,有人计划做只有几个房间的精品民宿,有人计划做容纳100人的青年旅舍。余宗洋感觉,村民有了思路,村里就有了起色。

    他不断把寨子的变化发在朋友圈里,很多同学朋友帮他出主意、拉客源,一位同学的妈妈在内蒙古做乡村旅游,还特意到寨子里给他支招。

    余宗洋原本以为,今年寨子里就能有上规模的接待能力,他嘴里总说着快快快,但现实并非都如他所愿。多数改建、扩建的房子用了1年还没完工,目前只有大约18户人家改了厕所、装了热水器,100多张床今年11月才搬进农户家,还在联系床垫和床上用品,这一切最终都归咎到一个点上:缺钱。

    现在,余宗洋会安慰自己说,排扎已经是县里动得最快的寨子了,目标就在眼前。排扎的商标刚刚申请下来,“以后这里什么最值钱?是品牌。”他坚信。

    今年国庆黄金周,一对来自大连的母子在排扎苗寨度过了愉快的4天假期,余宗洋为他们设计了攻略:第一天抵达之后体验苗寨的拦门酒,然后与村民一起唱歌跳舞,晚上参加热闹的篝火晚会;第二天爬山看瀑布群,与大自然亲近;第三天和村里的孩子手拉手结对,一起下田抓鱼,品尝苗族长桌宴;第四天漫步寨子后返程。

    “4天在寨子里花了500元,来回机票1.2万元,他们说这是终生难忘的旅行,超值。”余宗洋突然意识到,假期亲子研学是排扎苗寨的新机会。

    不久前,在一次关于脱贫攻坚的主题论坛上,余宗洋说希望有更专业的人士能帮助开发寨子里的研学主题线路,并加以推广。明年开春以后,寨子里能有200人左右的食宿接待能力,他认为,研学能带来更优质的客源,对村里孩子来说也有更大的意义。

    有人问过余宗洋,清华毕业后在寨子里做建房、改厕所、拉客之类的小事,到底有多大意义,余宗洋也问过自己。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清晨去寨子河边的栈道上读《道德经》寻找答案,现在他想得很明白,温暖寨子的过程正是一个男人成长的过程。

    “村民们现在经济上还不富裕,但精神上一直是丰富的,善良淳朴、坚强有韧劲的样子,在这里才能学到。”余宗洋说,“我做事也渐渐有点章法了,这种成熟的感觉很微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23日 05 版

温暖“冰凉”的苗寨
放烟花庆祝儿子考7分 带家长走出焦虑
一周暖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