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渴求知识的青年学生变成农民,席酉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挣扎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为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分享了他亲身经历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转折、变革的曲折历程。
人生三次转折
1974年3月2日,17岁的席酉民推着自行车,驮着一个竹制箱子走出西安市长安县引镇中学的大门,高中毕业了,他得回到引镇公社甫江村四队老家当农民。
4年间,席酉民在生产队当过会计、队长、团委书记……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参加各种会。“难道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吗?”席酉民很迷茫。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听到这个消息,席酉民很振奋。离高考不到两个月,他从地里回来,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复习,早上6点多要出工。当年12月9日,满怀热情和希望的席酉民在寒冬中踏入高考考场,开始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当时高考中断11年,全国有570万青年学子参加考试,有的已到而立之年,有的才十六七岁,当年录取了27.3万人,录取率只有4.8%。
一天傍晚,在去打井队的路上,有人叫住他,说有份通知寄到他家里,席酉民一路飞奔,抢到手一看,是大学录取通知书!
1978年3月2日,他推着当年回乡的自行车,驮着那个箱子,走进了离家30多公里的陕西机械学院读书。
1982年3月2日,席酉民从陕西机械学院毕业,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开启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之后,他一口气读完博士,成为管理工程博士,35岁晋升教授,36岁成为博士生导师。
“是高考给我开启了新的人生轨迹。”席酉民感慨道,“我经历了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发展成物质丰饶社会的过程;我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40年来的大变革、大发展。”
中国大学迎来“混血儿”
2008年,席酉民接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时,已在西安交通大学做了10年副校长,此间他经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学并校热,也参与了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的起步。
在当时,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尚是新生事物。
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西安交通大学决定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办中外合作大学。
席酉民代表西安交通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与英方谈判合作,2004年签协议,2005年批准筹办,2006年正式拿到许可证。
西安交通大学希望利用苏州的地理条件,进行国际化教育探索。英国利物浦大学则有一个国际战略规划。苏州政府希望大学进驻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三方一拍即合。
在席酉民看来,合作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天然的可能性,园区有众多中外企业,需要研发人才;而苏州本地缺乏理工科较强的院校,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则在理工方面取胜,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水平也很强。
“西交利物浦大学正是从理科、工科、管理三个学科起步立校的。”他说。2006年9月,首届160多名本科生入学西交利物浦大学。
从“体制人”到“市场人”
2008年,席酉民受邀担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按照协议,执行校长这个职位,须由英国利物浦大学提名、由董事会聘任,席酉民需要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的职位上辞职,从“体制人”变成“市场人”。
“我当时在想,合作办学有没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果有,战略上有什么风险?有没有能力控制这个风险?”席酉民说,“对于学校本身运转,我有信心。所担忧的是,苏州市政府对这个学校怎么看?”
2008年3月,席酉民从西安来到苏州,他邀请时任苏州独墅湖高教区高教办主任叶峰见面会谈。
“我对他说,我有可能全职到苏州工作,要弄清楚政府对这所学校的看法和将来的思路。”席酉民说。
两人聊了一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席酉民飞回西安,“我决定接受这个任命,因为政府很重视、积极支持这所学校”。
从西安交通大学辞职需要经过教育部同意。教育部的领导找席酉民谈话、征求他意见。席酉民陈述了他的理由:“首先,西交利物浦大学现在看来还很小,还有很多不成熟,但它是一座国际化的学校,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办学,拥有很大的空间;其次,它可以全球整合资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全球重塑教育的时代,给了新学校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让这所年轻的国际大学与全世界最好的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实践、探索。”
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后,席酉民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国际合作这个平台,探索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大学和教育模式?
“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我们一直努力把美国教育的灵活性、英国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中国教育的重基础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他说。
第一个十年,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高等教育探索的1.0版本,在席酉民看来,“走得还算比较成功”。该校在教育上初步形成创新型的“国际化专业精英”培养模式;在大学运行上形成网络化、平台式大学组织管理体系;在大学与社会互动和服务层面,初步形成开放式校园和大学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以及共生共享的生态体系,并建设了辐射和影响全国的教育领导力以及前沿研究与培训基地。
席酉民说,展望未来,西交利物浦大学需要在专业精英体系继续深化和完善的基础上,培养驾驭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该校正在开启高等教育探索的2.0版本,探索未来新时代大学的概念和校园新形态,营造大学与社会共享的创新社区,还将通过教育研究与传播基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可以说,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是新时代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中国高教改革的一个缩影,国家的快速崛起给予高等教育工作者大力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实力,社会赋予了教育工作者创新空间,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席酉民说。
通讯员 石露芸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