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的风投人总会摇摇头。在他们看来,这个年轻的群体创业风险高、项目易夭折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真正获得风投机构青睐的大学生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投身创业大军的大学生人数却逐渐攀升。11月23日,智联招聘、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显示,今年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意向为4.5%,比去年增加0.5%。
若想在创业路上走得长远,大学生们就必须对自己和市场了解得更加清楚。大学生创业需要克服什么样的软肋,又如何扬长避短? 前不久,在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广发证券社会公益基金会、浙江财经大学创业学院主办的2018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华东区微创营上,几位风投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何大学生最不好拿风投的钱
正保教育集团浙江区总经理江佩涛的另一个身份是风险投资人。扎根创业培训等方向10年,在他的印象里,自己只投过1个大学生的创业项目。
“普遍来讲,大学生创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对项目的理解不够,执行力和持续力不强,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他说。
天使投资人、绘梦工场副总裁、青媒公社创始人龚茂,关注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120个左右。目前,这些项目里有10多个处于成长期,正在进行孵化,他的团队已覆盖50多所学校,1000多名大学生,因此,龚茂总结出了一些普遍的规律。
“大学生创业容易有种误区:盲目地把项目做得很庞大,忽视了细分和垂直聚焦,还欠缺对行业的深层认知。”龚茂表示,很多大学生对自己“进入的赛道”并不清楚了解,加上运营不够,实际的效益总是很难完成。
他总结,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中,60%都围绕着校园的主题,其他较多的则是科技方面。这些项目很多仍停留在想法和创意的阶段,涉及的领域也颇为相同,团体服装、外卖配送、摄影摄像工作室……
“整体的创新性不足,决定了市场空间非常有限,用户需求不够旺盛,行业的天花板明显可见。通常来讲,他们一年的营业额不会超过10万元。”他说。
在龚茂看来,大学生的创业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共性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明确自己的一技之长,但缺乏商业方面的考量:因为背靠的资源有限,他们更多是依赖家庭和学校里的人脉资源,社会性的创业项目较少。
“要么是经过学校老师辅导进入创业大赛,要么是家人朋友在做相关行业从而自己有所接触。项目的落地不够‘高大上’,相对来讲都比较接地气。”他称。
广发乾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许荣宗也发现,大学生的资源和经验较少,产品和服务都不够成熟。“更多是停留在产品初步被验证的阶段,但客户少,对商业的理解浅,因此风投机构比较难接受”。
“现在的环境非常好,创业的门槛降低了,加上政策的扶持,创业大学生增多,但一定要想清楚再出发。”浙江省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晓恒投资联合创始人朱明明表示, 不少大学生创业看中的是“伪需求”,为用户着想但缺乏用户思维,实地的用户调研和用户反馈不够深入,“其实不是大学生的项目不好拿风投,而是现在的风投模式不太一样了。资源并不短缺,风投机构更看重的是商业模式的闭环是否清晰。”
龚茂表示,大学生本身就是年轻群体,他们对年轻人的需求更了解,有着一般成熟的创业者没有的敏感,“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懂年轻人的文化娱乐,在红人经济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这些年轻的想法本身就具有活力,更何况他们信息发达,能够迅速整合”。
“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但这也会让他们居功自傲,创业中后期需要的是扎实深入,但这很可能会因其他变现快的方法而中断,导致项目最终走偏。”他表示。
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大学生创业在团队管理方面尚有欠缺。依照龚茂的经验,如果仅仅是一群人志同道合地聚在一起,没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且成员具有很强的共同性,这种缺乏公司化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创业不是一帮好朋友在一起玩”。
龚茂建议,年轻人首先要建立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制定清晰的创业规划,还要有企业家的奋战精神和敬畏精神,埋头钻研,脚踏实地,才能将最初创业的使命一直维持下去。
“依赖于一亩三分地的创业必须考察复制能力”
这些年来,龚茂也发现了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一些改变,“之前,大学生倾向于单打独斗。但现在,学校和国家有很多创业政策,企业深入校园的扶持力度也在增大,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不断,大学生创业比较容易获得支持”。
朱明明也觉得,大学生的创业氛围在渐趋成熟:创业教育普及了,创业学院逐步增多,政府有了相关的孵化基地,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也越来越关注。
他因此强调,大学生创业要回归本质——不仅是提升自我能力,重要的是最初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那一点想法,“这就要求不光有好的点子,而要走到领域的前沿,去深挖用户需求”。
江佩涛唯一认准的那支大学生创业团队,从见面到锁定只用了半个小时。这个团队的成员已经过四五年的合作,磨合时间长,到了稳定期,该离开的已经离开了,留下的人基本意见都能统一。同时,项目类型属于高精尖类,市场接受能力强,引领能力也突出。
他总结,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接触到商业的核心本质。
龚茂举了个例子,因为损耗高,到了一定的时间产品就会坏掉,生鲜行业有着明显的痛点,普遍难做,但来自安徽工程大学的星果侠项目定位校园水果电商,却突出重围,令他印象深刻。
他介绍,因为市场管控,大的巨头难以渗入学校,这家公司干脆就针对市场的细分扎根校园。而在学校里,传统的水果摊点没有价格优势,他们便致力于依照学生需求,把水果按个打包在线上标准化定价,做好服务提升。
做学生的生意,核心是一种懒人经济。这个团队在离学校3公里左右找到了仓库,比传统的仓库成本低得多,同时,他们又把水果做了详细的分类,相同规格的按大小分类,有时还搭配其他产品一起售卖。如果是残损果,也会直接告知并降价处理,这样一来反而供不应求。
龚茂说,目前,这家公司已从安徽扩展到南京,下一步还将进驻杭州,“他们的用户运营非常准,知道如何降低成本。很多同类公司还在追求大而全的时候,这种细分的商业的嗅觉和认知深度很不简单”。
风投机构更青睐什么样的创业项目?龚茂表示,从团队上来说,他们更看重大三、大四以上的学生,这些人多数已走过试水阶段,心智更加成熟,项目实际操作运营过,创业有积累,也有基础的模型。
“实际上,技术和模式都是基础,项目能不能打硬仗,还要看他们下一步怎么做,是否还有更成熟的方式供改进,有没有全新的市场可拓展。依赖于一亩三分地的创业必须要考察复制能力。”他说,其实就是观察项目的可能性还有多大,比如可行性、未来前景、成长性等。
朱明明补充,重要的还有项目的商业模式,要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行业内有所细分,既符合用户需求也要具备市场推广的可能,整个项目所处行业的赛道是否足够宽阔,团队成员的构成是否具有差异性和竞争力。
“唯一能延续的是个人资源整合能力”
龚茂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初创企业往往要面临三个阶段:从寻找商业模式到项目的成长期,以及未来的成熟期,而从始至终,都需要建立制度和逐步规范化。
“只有制度坚固,项目模式才能快速复制。”他提出,企业长大需要尽早搞清楚项目的商业模式、商品业务、客户群体、市场定位、团队分布、覆盖地域、复制途径等要素。
龚茂说,想要拥有市场裂变的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业务扩充模型。同时,需要注重客户的价值塑造,加深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及时了解目前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有需求的用户,能否抵达潜在的用户,“要注意输出价值”。
龚茂认为,大学生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点,结合现有的年轻消费群体找到共性,拓展自己的思维格局,让项目的发展道路越发清晰。
目前,大学生选择做平台和电商的较多。经验告诉朱明明,平台虽然好介入,但整合资源的要求高;电商很务实,但必须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并且,行业中的大佬已将其分割得差不多了。
在成长的路上,大学生该如何“扬长避短”?他建议大学生创业要多和自身结合——关注自己所在的城市、乡镇和所学专业,把自己的特色和长处融入创业项目,多一些社会实践,才会有更多的延展能力。
朱明明还提到,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大,时间相对多,善于学习,就需要更多地沉下心,走到用户身边,多跟企业交流、碰撞,关注真正的价值和社会痛点,把项目不断做大,“创业也要坚持工匠精神”。
许荣宗则给出了几点忠告:虽然能力很重要,但创业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定位,不断试错、完善和改进,务必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接纳人才,吸纳人才。
“这个时期会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很多思路和计划都会被一一推翻,唯一能够延续的就是个人的资源整合能力。”他表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