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执法,像破冰船撞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城管执法者与商户之间相互对立的坚冰。
在宜州区城中市场,卖酸汤猪脚的唐姓老板娘从去年开始,明显感到城管“变温柔了”,他们经常跟商户有说有笑。
在执法者眼中,这位老板娘以前属于反复“犯事儿”的人员,常常乱摆乱放,有时还会和执法人员起冲突。
自从去年城管队员主动“温柔执法”,老板娘也开始主动配合,执法难度降低了。
李友兰在这个市场内经营五金店快10年了,因为店面靠里,前面的摊位乱摆占道常常造成交通拥堵,影响生意。“现在这一带管理得挺好的,你看这个街道,以前还有摆摊的,现在没有了,车辆通行也顺畅了。”李友兰认为这得益于暴力执法少了,教育执法多了,“他们对我们尊重,我们也会尊重他们呀。”
宜州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西郊中队中队长杨正文提起以前的执法方式,也连连摇头:“以前我们的语言、行为不够规范,商户们不怎么配合,自己变温柔了,老百姓也更愿意配合了。”
“破冰船”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要从河池市宜州区开展的“让文明礼仪风尚点亮宜州——河池市宜州区全民礼仪培训”活动讲起。
2017年,河池市宜州区委区政府启动辖区内各行各业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提出用两年时间打造“文明有礼”新宜州形象。2017第一期活动已顺利完成,党政机关、服务窗口、教师学生、旅游行业等7000多人完成文明礼仪培训。2018年,第二期文明礼仪培训将涵盖卫生系统、政法系统以及部分村、社区干部近3000多人。
开办培训班是活动的主要方式。广西礼仪文化交流协会编写相关教材并组织师资队伍,为受训人员讲授礼仪课程,还用现场模拟、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教学方式加强培训效果,同时设置课外场景,进行模拟拓展训练,最终对学员进行考核测试。
文明礼仪是良好沟通的开始。韦夏宇是宜州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他坦言以前没有考虑到执法方式会影响到执法效果。接受培训后,他学会了执法先亮证,微笑介绍自己身份,然后礼貌地告诉对方违反了哪条法律,并给出建议。他说,现在执法时,口头警告3次后才会对违章物品进行保存,请对方来局里作调查。被执法者到局里后,韦夏宇会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有些困难户,自产自销的,在写出保证书后拿回物品,只有多次违反才会根据条例罚款。
“城管还建立了微信商户群,群众和商家有意见可以提出来,沟通后,我们加以改进。我们在群里聊民生问题,他们反映的问题,属于我们局管理的,会及时处理。我们还在里面宣传我们平时做的事情、纠正的过程,屡教不改处罚时,发出来给他们看一下,起到警示作用。微信群的建立得到很好的反馈,很多商户以前对城管存在误解,现在觉得是依法治理。”韦夏宇介绍。
宜州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韦文称:“2015年我们成立综合执法局,参加礼仪培训后,我们执法方式改变了,去年开始暴力抗法就没有了。”
韦文总结了城管局的“721”工作方法:70%用于服务,笑脸相对跟对方宣传;20%用于管理;执法只有10%。“礼貌文明做得好,减少了很多违法事件发生。而且我们要求每个中队每周必须做一两件正能量的好事,不帮群众做实事,怎么文明?”
除了城管,宜州区其他单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在接受礼仪培训后也有新的感受。
李军是宜州区浩顺城市公交有限公司驾驶员,“开车一天很累,各种各样的乘客都有,自己就容易暴躁。”接受了两次培训后,他觉得一个人要平和,礼貌待人,人家也会礼貌待你,大家互相感染,司机变文明了,乘客们的态度也更好了。
在宜州区,礼仪文明建设还深入到学校,培养下一代。
宜州区第一小学推出了3张名片:微笑挥手问声好,轻声慢步过走道,竖起拇指把人夸。校长石秋香要求孩子们做到,老师、家长也要做到,“你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你就怎么做”。
石秋香说,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融为一体,才能让孩子的文明礼仪建设无缝连接。
该校学生韦心妍感受到的变化是,“同学撞到人会说对不起了”“大家都非常谦让,不再像以前那种乱哄哄的样子”。
四年级的杨嫚溪觉得礼仪培训的老师很特别,不是普通课堂的那种照本宣科,而是会和同学一起讨论互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大家理解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记住。
培训教师是著名的礼仪专家、广西礼仪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潘玲。作为宜州区礼仪培训活动的首席讲师,她通过讲故事、现场互动等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好评。石秋香评价道:“她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她的一举一动、站姿坐姿体现了一个礼仪老师的素养。她的授课方式也比较灵活,更容易学懂。”
随着活动开展,在宜州区公共场所正呈现出市民文明礼让的氛围:排队上公交老幼先上先坐,过马路走斑马线机动车礼让行人,公共服务窗口礼貌用语,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窗口服务培训。宜州市民们的道德修养、文明素养不断提升,为宜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