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贴在大学生身上的“标签”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从“佛系”到“空巢”、再到“丧”,变的是词汇,不变的是他人强加给这个群体的误会。不明就里的人更是纷纷站出来指责大学生不思进取,抵御不了“丧文化”的侵蚀……象牙塔里的年轻人真的颓废了吗?
不得不承认,不管上一代如何调侃90后是“垮掉的一代”,新一代年轻人终将傲然站上社会的舞台。“丧”,绝不是当代大学生的“标签”。
追根溯源,大学校园并非“丧文化”的发源地。从动画片主人公马男波杰克到来自日本的萌物“懒蛋蛋”,从网红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到“悲伤蛙”“懒猫瘫”表情包,大学生不过是对“丧文化”元素进行了二次传播。互联网上的流行文化风水轮流转,那些看似自嘲、忧伤的“丧文化”契合了一些青年的心态,随之走红也就不足为怪。
面对学业或求职的压力,大学生只需一句“颓废到忧伤”,并辅以“葛优瘫”表情包,便可以实现对挫折的戏谑化表达。种种表述不过是青年人认清现实、缓解压力的一种表现。外界仅凭几个表情包、几张影视截图便为大学生扣上“丧”的“帽子”,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颇。
谁的青春不迷茫?大学生虽是奋斗的急先锋、理想的代言人,但也难免在生活中遭逢挫折。解决形形色色的成长压力,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多数大学生口中的“丧”并非万念俱灰的绝望,而是于失意、郁闷之时调整情绪的一种个性化表达。适当借助流行文化清空体内的负能量,正是他们突破问题的开始。
君不见,多少“口是心非”的大学生一边喊着“身体被掏空”,一边却在化压力为动力,时刻调整生活的航向,最终取得更好的正面效果。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时的不快从未阻挡年轻人攀登的步伐,朝气蓬勃永远是青春的主流。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广大青年从来都是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他们之中,也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代表。这其中,有封闭训练3个月后在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呈现视觉盛宴的北京体育大学轮滑专业学生郭露阳;有不爱红装爱武装、以海军陆战队队员身份参与亚丁湾护航7个月的北京大学高材生宋玺;还有罹患脑肿瘤,捐献心脏、肝脏、双肾脏、双眼角膜,成功拯救6个生命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震鸣……这些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热血青春。在他们身上,我们非但没有看到“丧”的影子,反而感动于他们身上的那股子奋进搏击的精气神儿。
一些人觉得,文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大学生长期浸润在充斥“丧文化”的网络世界里,容易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对此,我们应分清大学生的“丧”属于哪种类型。成熟的“丧”,是假的“丧”。这些学生通过幽默、个性化的表达可以逐步摆脱烦恼的缠绕。不成熟的“丧”,才是真正的“丧”。一些学生误将“丧文化”传递出的价值观奉为圭臬,将自我放逐于消极情绪无法自拔。
于前者而言,社会各界大可不必担心,只需在适当时刻给予贴心的鼓励与暖心的引导。对于后者,这些学生只是少数,并不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但社会各界更应积极介入、干预,了解致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的症结所在,帮助他们纾解心中的负能量,而不是在贴“标签”的同时回避问题。
过去、现在、将来,昂扬向上总是大学生的主流风貌与气质。我们欣喜地看到,从社会公益到创新创业,从学术科研到保家卫国,大学生正不断将个人梦想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并相继谱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被贴上何种“标签”,青年学子只需大道直行。
广西大学 王钰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