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在北京和廊坊两地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等中外嘉宾出席北京的开幕式,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的院(校)长与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教授近300人与会,共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此次大会设立了校长论坛、设计论坛、建筑论坛、艺术史论坛、艺术管理论坛、美术馆论坛这6个分论坛,借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分馆开馆之机,出席美术馆分论坛的嘉宾从“美术馆在当代艺术史中的作用”和“高校美术馆与公共美术馆在艺术教育上的异同”两大议题出发,探讨了“数字时代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全程观摩了美术馆分论坛的“美术馆在当代艺术史中的作用”板块。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约翰·W·史密斯介绍称,该馆140年来迄今仍以临摹这一古老手法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让学生深度参与到公共教育、策展和馆藏管理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资深策展人陈韦纯负责该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藏品和展览部分以及当代作品的委托项目,她分享了该馆的一些新举措,比如开发手机App上的线上展览、基于社交媒体推特的展览、存在于网络的纯电子版设计展览,以及在网络上可以观看展品的数字互动式“社交桌面”等——这些虚拟展览成为实体展览的补充。
韩国国立当代美术馆前任执行馆长、SUUM当代艺术项目总监李知允透露,该馆得到来自现代汽车、现代发动机等韩国高新科技企业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尝试将新技术引入艺术创作和艺术展览中。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以《收藏即思想——谈美术馆在建构当代艺术史中的作用》为题介绍了本土经验。他认为,美术馆的收藏应当是对符合时代、超越时代的作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与收藏,通过收藏把最有价值的思想存留,进而在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建构和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介绍了该校“美术博物馆群”的3个组成部分——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民艺博物馆,着重介绍了其中于90周年校庆日刚刚开馆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筹划理念与展览思路。杭间表示,设计类博物馆的使命是要考虑如何回应社会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变化,应该更多地考虑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技术对人类未来产生的影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则认为,讨论重点应该深入到美术馆办馆标准和特色等现实问题以及相关理念问题、理论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以《美术馆与其在美术史建构上的功能》为题发言,他认为不能仅仅把美术馆当成公共活动特别是休闲、娱乐和消费的场所,美术馆更应担当起对美术历史的书写和研究重任——美术馆本来就是伴随着美术历史研究的诞生而产生的,在建构美术史方面的作用非常巨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则注意到,此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嘉宾之一、央视新大楼的设计师雷姆·库哈斯教授,日前刚刚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他及其研究智囊团AMO正致力于全球范围内乡村领域的研究,其团队的新展“乡村:世界的未来”将于明年秋季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
无独有偶,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大型回顾展日前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幕,这一为期两个多月的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童明担任主策展人的建筑展览“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新近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闭幕,这一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支持项目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近百年前负笈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最终学成归国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包括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20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者;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方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可持续人居|共享的未来”展新近落幕不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又举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回顾展|6ⅹ10:一个大学设计院的现代建筑史”……
建筑类展览近年来在海内外知名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举办次数日益增多且广受欢迎,那么,当下的公共美术馆和高校美术馆对建筑类展览实际的开放和接纳程度如何?它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史研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在回应记者这一提问时,李知允女士表示,韩国国立当代美术馆已经开始留意收集建筑模型的重要性并着手策划建筑师展览,去年首尔还举办了建筑双年展,未来会有更多建筑展览在韩国的美术馆举办。
“建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国人理性思考现当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杭间馆长介绍,该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上半年开馆之际,就拿出了三分之一的展览空间,为设计该馆的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做了他在亚洲的首个展览“超越建筑的西札”,“我们可以通过国际上重要的建筑师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所实现的不同的可能性,来思考中国建筑本身的发展问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