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国遥感诞生40周年,院士详解最新进展——

地球大数据能否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2月10日   12 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最新一次露面,带来了该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最新发展思路:该工程将和我国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社会问题结合,试着利用遥感和大数据技术来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所谓“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我国人口密度线,这条从黑龙江省爱辉到云南省腾冲、大致呈一条倾斜45度的虚拟线路,其两侧所代表的东西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备受政府和学界关注。

    12月5日,第三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云南腾冲开幕,郭华东在会议间隙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时透露,由他负责的院士咨询团队通过中国科学院提出题为《破解“胡焕庸线”,缩小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到一个设想,即构建“一带”、“两端”、“三国”、九省的合作发展格局,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并促进东北亚与东南亚在东北-西南便利交通与贸易的形成。

    这其中,“中脊带”,指“爱辉-腾冲带”,“两端”指爱辉、腾冲,“三国”指中国、俄罗斯、缅甸,九省指两端连线之后的九个省区。会议开幕当天,由郭华东院士领衔的腾冲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而在今年5月,“爱辉院士工作站”已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建立。

    按照郭华东的说法,这两个院士工作站是沿着“胡焕庸线”两端建设,不仅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两大经济走廊,更使呈东西走向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有了南北方向上纵向的联系,“这个联系意义重大,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得越好,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一部分,“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在此次会议期间正式发布,这是该平台向国际提供的首批共享数据资源,标志着“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启动于2016年,是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5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参与的大型国际研究计划。

    郭华东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诸如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等重大问题,严重制约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该区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很大困难。”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应运而生。郭华东告诉记者,该计划正在借助卫星、地基观测、海基观测等多种手段获得地球大数据,在地球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数字丝路正在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农情动态、文化遗产监测、生态环境变化、海岸带演变、自然灾害监测、城市扩张、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郭华东团队骨干专家、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王心源以其中的文化遗产监测为例:对地观测信息能真实地反映“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从而揭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走向与范围及地理背景特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据他透露,该研究有效执行时间是10年,即从2016年到2025年,将分为两个阶段来执行,第一阶段将基于典型案例研究,为相关国家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考古勘探、风险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等工作,提供地球观测技术的咨询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组将集中在3个典型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截至目前,由郭华东领衔的地球大数据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工作,现已研发“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气候、灾害、遗产等专题数据集94套、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产品57类、共享数据超过120TB。除中国已率先上传了自己的数据,一些国家也开始在该平台共享区域数据。

    今年恰逢我国遥感事业诞生40周年。1978年,腾冲航空遥感实验迈出中国遥感发展的第一步,被称为中国遥感事业的“摇篮”,这次实验和之后的天津环境遥感实验、四川能源遥感实验一起,合称为中国遥感事业的“三大战役”。

    如今40年过去,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中国遥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郭华东告诉记者,我国遥感手段已从单一航空遥感发展到拥有各类观测卫星,遥感技术水平日益提升。

    按照他的说法,目前中国遥感虽然在某些尖端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但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并且在有些方面优势特色具有领先水平,是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影响的遥感大国。

    郭华东告诉记者,“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估计未来5至10年内,我国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上响当当’的遥感强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2月10日 12 版

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年
地球大数据能否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将于明年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