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建校60周年发展大会上,学校与广东省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签订了产教融合联盟合作协议,这个消息引起各方关注。
为何一所江苏的高职院校会与来自广东的行业协会“牵手”,该联盟以立足两地电线电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学校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共同发展格局。
这一举动,源于学校多年来拆掉职业院校的“围墙”,坚持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将工厂落户校园,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地方培养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
“知识要变成能力必须依靠实践,并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邵汉强说,企业学习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自然延伸,能拉近学校与社会距离。校企合作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发现自身不足,有利于早点规划职业生涯。对于如何让校企合作取得更多实效,这值得各方深入探索。
----------------------------------
让学生真实感受产品的温度
去年,昆山华益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与学校机电工程系达成合作,为学校提供100多万设备,在校园中建立“校中厂”,学生可直接在校实习。
听到这个消息时,机电工程系王同学主动报名。1年来,他已从一名小操作员成为技术员,不仅能够做好产品,还当起师傅,指导更多学弟学妹。
每当周末,机电工程系大二学生曹同学早早来到“校中厂”,让他惊喜的是,培训后,上专业课时“感觉比其他同学理解更快”,制作的零件尺寸也更精准。
最初,他只是在老师带领下去实训车间体验。后来,他报名进入“校中厂”。他逐渐发现,专业学习与企业实习有很多不同,专业学习更注重基础,“校中厂”更注重实用性,对技能要求更严格。
有一次,曹同学清理刚从数控铣床加工好的挂钩,挂钩上有很多铝屑,要用气枪冲洗。挂钩上有很多沟槽,由于沟槽小,圆形的枪口塞不进去,冲洗得很不干净。实习教师接到反馈后,就把枪口用木锤敲扁,直接塞进沟槽,冲洗比以前干净很多。此事给他带来很大启发,“老师经验丰富,在处理问题上很灵活,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校中厂”模式证明,学生不再沉迷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课堂上的模拟练习,走向了真实车间,真实感受到产品的温度。
让企业“拿出干货”教学生
来自无锡某科技公司的总经理仇淼没想到会成为一名老师,他在学校教授主要是影视后期、动画基础专业的内容,因实战经验丰富,他的课堂干货满满,充满活力。他经常分析真实商业项目案例,学生们也愿意听到这样的分享。
此外,仇淼所在的公司尝到校企合作甜头,每年都来学校“下订单”,也会定期派出主管去授课。到课堂上课,可直接物色企业所需人才,表现优异的学生很受企业青睐。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尽早实习,以企业所需去培养。
企业发展本身需要人才,经校企合作培训的学生,毕业可直接工作,“连过渡期都省了”。企业也会派资深员工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手把手、面对面”教学。
近些年来,学校数字艺术系与来自北京、上海、无锡的多家文化传媒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还聘请部分导演担当外聘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了多部优秀影片。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双向合作的价值,导致企业很重视选派什么样的人到“校中厂”进行教学。
当然,企业与学校之间也要经历“磨合期”。数字艺术系主任助理吴伟峰说,校企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武装自身,提高实力,增加企业合作意向。第二个阶段,联合企业资源,提高师生能力水平。
在校企合作中,教师把专业学术与企业技术进行“融合”,为企业发展量身订做以项目化形式运作的工作室,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校企共赢局面。
让校企深度合作激发内在活力
毕业前,机电工程系张同学凭借过硬技术本领,被一家中国500强公司录用。从操作工一步一步到工艺员,成为现在的工艺部长。从2008年开始,学校就与多家名企有订单培训,学校如今已为该企业培养了数百名技师,近50名高级技师。
多年前,亨通与学校共建定向电缆班,该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向人才,减少企业培养员工的成本投入。重要的是,学生减轻了学费负担和就业压力。
如今,两者合作着力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难点上破题。从去年开始,两家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合作开发了《光纤光缆制造技术》等6门课程资源包。课程对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既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从2009年起,学校与远东控股集团合作,建立江苏省电线电缆制造实训基地。通过几年努力,该基地的规模和设施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建立健全工业体系急需大批技能人才,直接带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产业人才培养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惠娥说,作为一家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结合,同行业联合,与企业合作,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从根本上激发内在活力和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