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6日,来自全国49所高校的64名大学生,在北京参加了2018全国大学生国际交流志愿者培训班。培训班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培训班举办期间,大学生聆听了国际交流相关专家学者的分享,走进外交部并旁听例行记者会。同时,为了让大学生充分参与,主办方设计了国际交流相关主题的小组命题PK、“结业答辩”等环节。
“讲座+实践”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本届培训班共设置五场主题讲座,主办方邀请专家和青年代表向大学生讲授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传播理论,分析外交领域的案例与实践。
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伍伟从重要地位、精髓要义、对外重点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介绍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合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前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宣传规划处处长蒋生元结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内容,讲解了对外宣传的八大原则;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调研员刘凯用生动的案例让大学生了解国际青年交流中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柳茜分享了自己创办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致力青年发展、民间外交的经历。
培训期间,除了聆听专家和青年代表“现身说法”,大学生还走进外交部,参加“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外交部机关党委参赞皮庆概括了他心中的外交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外交部政策司的吴晓丹讲述了大学生该如何把握我国现在所处在的历史方位;外交部新闻司的翟羽佳用“处变不惊、遇忙不乱、涉险不退”形容外交任务中新闻工作者的状态。
这场座谈会给天津大学的侯亚男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交流,我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在我心中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我们应该切实参与其中”。
在获得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国际新闻硕士学位之后,说起“传播中国文化”,肖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存在一些阻障”,“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存有误解,中国故事需要被更好地讲出来、传出去。
大学生当天还观摩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参观了外交部的各个展馆,了解新中国外交史与领事保护的发展历程,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外交部的工作氛围。来自同济大学的王俊童观摩发布会之后表示:“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但我能从发言人陆慷和记者的交流中看到无声火花的迸发。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反应迅速、内容直接全面、考虑周全得当,着实让我惊叹。”
大学生为青年国际交流提建议
在天津大学的侯亚男看来,培训班行程紧凑,既有参访活动,又有实际执行的任务,同学们能够以任务为导向进行交流和沟通。
侯亚男所说的任务,是要求每组10人,策划一场“一带一路”青年交流活动,并对活动做国内外全媒体传播设计,这也是大学生结营“结业答辩”的题目。
“我们想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共赴全球之约。音乐无国界,是比较理想的沟通桥梁。”经过反复讨论,陈思涵所在的“石榴”小组最终敲定策划一场“一带一路”音乐会,设想在中国选拔一名杰出青年音乐人,带着中国传统歌曲《茉莉花》,探访“一带一路”沿线的4个国家,拜会当地的青年音乐人,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将当地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这首歌里,最后把改编的歌曲带回中国,展现给更多的年轻人。
“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多么宏大或遥远的一个话题。”陈思涵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付出一分努力,讲好一个故事,那我们就可以将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呈现给世界。“你所传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那么别人眼中的中国就会是什么样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风貌是什么样,那么将来的中国也会是什么样。”
青年大学生亟须拓宽国际视野
入选此次培训班的大学生中,不少人之前已经有过国际交流的经历。
2017年,还在江南大学理学院读大四的蔡蕊,在印度开展了自己的间隔年计划。在105天时间里,蔡蕊先后两次孤身前往印度,跨越当地12座城市,采访了66位印度女性,最后把其中21位妇女的故事写了下来。2017年暑假,陈思涵跟来自金砖国家的青年朋友在福建采风,为当地海岛的旅游文化及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八一农垦大学的袁凯曾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担任中国代表团项目志愿者。对袁凯来说,这次活动意义不同往常,不仅改变了他对外宣的认识,还让他感到“任重道远”,“或许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影响国家外交进程,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外国人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
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董霞表示:“在不同时期,青年发展有不同的需求。当代青年已不仅满足于基本生活和学习需要,还希望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舞台。”
近年来,青年组织不断发挥优势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董霞提到,去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明确指出,“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为青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她寄望大学生可以抓住机遇,提升本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具体工作,做优秀的志愿者和传播者。
南京大学 孔德淇 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