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现代都市的发展而言,60年足以让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让无数条公路铺展开来。在目力所及的地面之上,无数个城市奇迹证明着这个时代的荣光。但在那看不见的地下,智慧和毅力同样能在60年里书写一段光荣的历史:2018年12月25日,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作为中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的设计者,将迎来60岁华诞庆典。
-------------------------------------------------
开创中国地铁从无到有的历史
就像人们在谈论电脑时无法绕开微软一样,当人们在谈论中国地铁时,也无法绕开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开通,这个几乎与电气时代同时到来的工业产物,直到近一个世纪后,才在中国被提上日程——事实上,修建地铁的计划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出现在了政府文件里。1953年,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提到:“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1958年,当时的铁道部成立地下铁道工程局,并组建了设计处,工程局下属的钻探队、测量队、地质科也陆续被组建起来,中国的第一条地铁正式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
早在1956年,北京市就建立了一个地铁筹划小组,一共20个人,其中包括5名苏联专家。上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从技术专家到民众对地铁都知之甚少,薄弱的技术力量成为摆在地铁建设面前的头等难题。如何组建中国自己的地铁设计队伍?负责北京地铁筹划建设的领导们首先想向苏联求助。苏联的地铁建设远远早于中国。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地铁就已经建成并穿行在莫斯科的地下,甚至在二战期间成为苏军的临时指挥部。
苏联专家给中国地铁人们带来了技术资料和经验,举办了多次扫盲性质的讲座。这群刚刚组建起来的年轻地铁设计队伍不知疲倦地日夜学习,他们很多都是从不同领域被抽调过来的,其中一位原本研究桥梁隧道专业的工程师,正准备深入祖国西北援建,却临时受命被组织调到了北京参与地铁筹建,他对于地铁的全部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它是一种在地下行驶的机车。
时代终究会在个体选择身上留下独特的印记,在中国地铁从无到有的历史节点上,大批年轻人承担起开创性任务,他们被派往苏联学习。在异国他乡,这群年轻人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等各个方面学习了苏联的技术,归国后他们如新鲜血液般注入了地铁相关的各个领域,为中国地铁建设带来全新曙光。
新中国的地铁力量逐渐增强。1961年3月,钻探队、测量队、地质科合并成立勘测队,由地下铁道设计处负责领导,办公地点也由原铁道部办公大楼迁到了霞公府4号。同年5月,地下铁道设计处正式更名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勘测设计处。地铁建设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着,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下,中国地铁建设暂时进入了冷却期,但地铁建设的力量一直得以积蓄。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这句话向中国地铁建设的队伍表达了殷切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激励中国地铁人去攀登技术高峰,如今它早已作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的质量方针,被深深地写进了城建设计人的脑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永争地铁设计建设的上游。
中国地铁建设的前辈们没有让历史和人民失望。他们用不到五年的时间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地铁人的速度:从1965年7月开始建设到1969年国庆前夕建成通车,北京地铁401线(1号线一期工程)只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就完成了长达22.9公里的地下铁道线路建设,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从此结束。
在时代际遇下,中国地铁建设有着明显的战备意图,建设队伍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军旅烙印。1970年2月,铁道部地铁局、北京市建设局所有参加地铁施工的队伍整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在军旅环境的浸润下,整支队伍培养了整齐划一,不怕吃苦的精神。他们的身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一条条被赋予了历史厚重感的地铁和新中国的发展一起开始了新的时代,驶向新的征程。
锐意革新引领地铁事业新格局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变革再次向这支队伍提出新的时代命题。曾经克服无数技术难题的他们,要面临更加深刻复杂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他们告别了陪伴他们13年的军装,也放弃了上级拨付的经费。他们要做改革的表率,敢为人先,闯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他们是首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如今在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档案室里,还保存着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设证字001号”证书。
从1983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设计院”,到1991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再到2002年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更名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称的变迁深刻体现了城建设计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奋斗历程与革新勇气。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地铁建设遭遇了寒冬期。从1981年地铁二期工程(现2号线)竣工,到1992年复八线(现1号线复兴门-四惠东)开工,这11年间全国没有再新建任何一条地铁。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城建设计人积极开拓业务范围,改革经营模式,用一个个匠心铸造的工程项目打开民建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一位曾参与城建设计开拓民建业务的负责人回忆:“虽然要我们自负盈亏,全国都没有地铁项目,但我们还是保留了一支70人左右的地铁研究团队。”他相信“城市早晚还是要发展地铁,中国也不能没有地铁人才”。
地铁最终进入了城市建设者的视野之中。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2000年前后,人口更加向城市聚集,城市的马路越修越宽,但车辆却越行越慢。这个时候,地铁成了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
在开拓全新业务的同时,城建设计一直保存并壮大了地铁事业的优势,并再一次在新的市场潮流中掌握主动权,建立起行业领先优势,2002年,城建设计板块将城建院、勘察院、建筑院和工程院四个专业院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迈出了新世纪企业变革的第一步。
2005年,城建设计又理顺产业结构,集中精力打造了中国地铁、安捷、信捷、顺捷四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而形成完整的从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咨询、工程设计、管理等一整套体系,轨道交通产业链初步形成。如今城建设计的业务范围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开发、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桥梁、道路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工程前期咨询、规划、投融资、勘察测绘、设计、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项目评价、经济分析等专业化高质量的全程服务。
这支和新中国地铁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队伍以“设计城市,构筑未来”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成为以设计为引领的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商,促进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勘察、设计及咨询方面,城建设计承担了全国40多个城市,10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任务,其中,已运营线路58条,通车里程1222公里,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总包服务的运营总里程排名首位,是国内市场份额最大、最具综合实力的城市轨道交通总体总包设计单位之一。工程建设方面实现了多个领先,拥有多项施工核心技术,荣获多项鲁班奖和詹天佑奖等国家奖项。
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的设计建设者,城建设计在突破核心技术方面始终没有松懈过。在建筑、市政、一体化设计等诸多方面有着多项领先业界的核心技术,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搭建规范的科技产业化平台,积极推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支因中国第一条地铁而生的队伍,历经岁月的淘洗,带着厚重的历史传承与扎实的内外功力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大舞台
2014年7月8日,随着香港交易所的铜锣敲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顺利登陆香港主板市场,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设计第一股,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勘察测绘、设计咨询和工程建设等全产业链板块的融合发展,拉开了中国轨道交通建设海外融资的序幕。集团负责人曾表示:“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领军企业,未来我们要走向海外,走向国际化,我们希望通过国际资本的介入,打开融资渠道,拓展新的产业格局,同时打造我们国际化的品牌新形象。”
城建设计一直用“匠心,责任,创新,奋斗”的企业精神向世界展现着大国工匠的风采。而60年前在经济和技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城建设计的前辈们必须克服诸多艰苦条件完成国家和人民交付的地铁建设任务。一位曾经担任北京城建设计总院的负责人回忆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去法国考察地铁盾构施工的景象:整个工地看不到几个人,盾构机过去,隧道内的衬砌直接用管片自动拼贴上。而当时国内还是“绑钢筋的一个挨一个,工地上搭满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衬砌全部靠人工,像大会战一样”。后来30.5公里长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只用了4年时间就建成通车,比现在最先进的盾构机的掘进速度还要快。
1970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通后不久,城建设计人就被祖国派往朝鲜援建地铁,此后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城建设计积极开拓自己的海外市场,目前已开拓安哥拉、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马尔代夫等海外市场,在海外多地建立起了分支机构。
2018年6月8日,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见证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会谈后的第三天,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负责设计的莫斯科地铁西南线项目,迎来了盾构机始发仪式。由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生产的首台适应极寒施工环境的“波丽娜”号盾构机,在维尔纳斯基站顺利始发。
早年间,城建设计就派专家参与了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的设计工作。而这次莫斯科地铁设计方案,是中国标准首次进入欧洲地铁市场;而同样是由城建设计负责整体设计工作的越南轻轨1号线也即将通车,这是城建设计第一次将中国轻轨项目标准带到国际市场。之后的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城建设计已经为这座城市的第一条轻轨筹划了三年。2017年,该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阿斯塔纳轻轨全长21.39公里,建成之后将把轻轨两端的通勤时间缩短将近一半。这个工程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也成为中亚地区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标准的轨道交通项目。
忆往昔,我们曾参照苏联为我们提供地铁建设的技术和经验,60年就像是一个轮回,在这条时间长河里,荣光与困苦同在,革新与阵痛并行,城建设计人披荆斩棘,书写了一段光荣诗篇,也见证了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城建设计所代表的大国巨匠们,将带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驶向下一个辉煌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