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区

——共青团中央对口扶贫山西灵丘20年纪实(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2月27日   01 版)

    王松山用一句话就描述完了在灵丘扶贫时自己办公室兼卧室的所有家当:在一个10~12平方米的房间里,只有一桌一椅一床一柜一盆架而已。

    19年前,他是团中央驻灵丘第二批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在一篇工作回忆中,他讲述了当年与灵丘县原县长姚生平做“邻居”的记忆。

    “那时我们的办公室是兼卧室使用的,姚生平同志的办公室比我们的大些,也兼卧室使用,在我的正上方。”王松山刚到灵丘工作不久的一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听到楼上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姚县长已早早起床办公,我也睡意全无,内心感动”。

    此后他从侧面了解到,大清早就起床工作其实是县长的工作常态,他自己也因为常常听到这熟悉的脚步声,养成了早起看书学习的习惯。

    同样,楼上的姚生平也被这些前来扶贫的“邻居”感动着。

    “他们带着感情来,我们也带着感情回报”

    “团中央扶贫队给我的感觉,一个是作风好,相处得好;二是情谊深厚。”

    直到今天,当年第一任队长白平胜躬身在大棚里一钻一天的背影,还令姚生平印象深刻,“就是个老农民的样子,非常踏实”。

    “副队长余龙文,清华的博士,团中央派他来给我当副手。”姚生平说,有一次全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在京开会,余龙文特意让他带着灵丘的项目,到北京现场推介,后来不少青年企业家前往灵丘考察。

    索根生也是见证人之一。

    “这十六支队伍我都打过交道。”20年来,他从最初的乡镇党委书记到副县长,再到县人大主任,其工作经历同扶贫工作队的接力扶贫紧密交织在一起。

    “第一队抓的是东河南镇的点,那时我是镇党委书记,工作队考察后提出种无籽西瓜,大家都没见过,好奇西瓜怎么会没有籽?再后来,灵丘成了大同最早种植无籽西瓜的县区,还辐射至周边县区。”

    “第二队引进了日光温室,16栋大棚3年时间发展到400栋,如今也是灵丘的‘头一号’,全村600多户,400多个大棚,基本上在村的老百姓一户一棚,收入也是翻着番儿的上涨。”

    “第三队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中药材等产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温室大棚。”

    “第四队来的时候,我那时是副县长,阳向东队长领着我们去四川取经种菜,如今看来,脱贫离不开团中央,我个人的进步也离不开团中央的帮助。”

    ……

    从第一队到第十六队,索根生如数家珍。从种香蕉到种辣椒,再到见证灵丘农业技术上的一次次突破,他认为扶贫队给灵丘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己也长了见识,故事更是说不尽、道不完、讲不够。

    “我们的手是拉在一起的,心是相互映照的,用我们老县委书记的话说,团中央来,是我们灵丘人民的福气,我能感受到。”他说,这份真情体现在每一队的每一个队员身上,“他们带着感情来,我们也带着感情回报”。

    思想深处的变革

    灵丘燕家湾村,73岁的杨成寿和扶贫工作队也是老朋友。

    作为山西省灵丘县大棚种植的“土专家”,他与这支队伍的缘分颇深,“工作队在灵丘20年,我们就处了20年”。

    “第一任队长跟我们1个月就建起了30个大棚,3000亩的无籽西瓜就在这儿育苗。”老人手指着燕家湾村的土地感叹。

    “现如今‘十六队’又引进了新技术,建起温室大棚,产量翻倍,人工却省了不少。”杨成寿所说的“十六队”,是他同第十六批扶贫工作队熟络后亲切的称呼。

    一个温室大棚占地近1000平方米,安装自动卷帘机、现代化滴灌设备,可调温可控湿。老杨笑着说,这是灵丘大棚的“最高配”。

    “历届扶贫队共同之处在于扶贫先扶志和扶智。从思想意识、精神动力开始,以培养人才、转变观念为先。”团中央驻灵丘第十六批扶贫队队长阚宝奎表示,工作队的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20年来,灵丘很多干部、群众、村里的产业带头人等都曾外出学习过,包括出国出访,“这令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过去,在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只有传统种植,仅仅解决温饱问题。

    “2006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入村扶贫,村里开始搭建大棚,在教授贫困户大棚种植技术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个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建起了联系。”段立富是村里的老支书,当了34年村干部。

    村民宫永生、段润花两口子就是靠种大棚脱贫的,今年他们又和村里的其他“能人”一起,与扶贫工作队、村里共同合作出资,建起了新拱棚,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批又一批团中央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段立富说,“只要自己还当一天村干部,就要把团中央给的钱、给的技术用好,给大家办好事情,不能负了团中央的情!”

    回忆在清泥涧扶贫的经历,第八批扶贫工作队队长李骥说,当时国家扶贫战略正在发生变化,提出整村推进、实现整村脱贫,“从上一队开始,我们考虑到灵丘工业污染少,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条件,且产品附加值高,因此决定引导贫困户种植有机蔬菜”。

    “在农科院专家指导下,我们前往云南买回优质的种子,教给农民怎么嫁接、种植,至今有机农业在灵丘县仍然是特色,还搞了有机农业的一个专业区。”李骥说,灵丘的干部群众对扶贫队工作认可且友好,“大家相处很融洽”。

    “热心扶真贫”

    “事实上一开始,也有个别不同声音,有干部觉得团中央是清贫单位,不像有些中央部委,有钱有实权。我想说,他们真是在一点一滴地做工作,从根上扶贫,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这是无形的资产,比有形的价值更高。”灵丘县政协原主席王寿山评价说。

    对于“清贫单位”这样的议论,有老队员曾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写道: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少数,但也代表了少数人的看法,要打消别人的疑虑,当然要把事情做好做实。

    2013年,是团中央在灵丘扶贫第15年,按照县委安排,王寿山作为编委会主要成员,对有关扶贫工作资料进行搜集、总结,同时了解到不少故事。早期队员们条件艰苦,个把月回不了一趟家,有时周末加班,县城连个准点开门的饭馆都没有,饿了就啃方便面;有的老队员已离开灵丘多年,却长期资助着当地贫困家庭的孩子求学;还有人每隔几年就要回来看看,看看扶助过的农户。

    “他们把灵丘当成了家,用我们的话叫,热心扶真贫。这是种亲情,他们不是外人,把党的温暖送到了老区。”王寿山说。

    逢年过节,只要有队员没回家,县里总有同志惦记着,要么叫回家里,要么凑在简陋的小食堂,一起吃顿饺子,喝碗热面汤。

    时间在变、生活在变、收入在变,不变的是灵丘的历史。

    “红色是革命的底色,灵丘作为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发生地,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深挖当地红色资源,成功争取到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阚宝奎介绍,工作队精心开发了“红色精神有传承”“军旅生活真体验”等系列课程;培训农村贫困学生做“小导师”,既勤工俭学又锻炼能力;安排青少年学员到贫困老乡家中体验生活,贫困户通过接待直接增收。

    今年暑期,扶贫队组织11批外地学生研学团前来学习,受此带动,到基地参观学习的学生超过两万名,红色研学行业发展成为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脱贫攻坚到了决战阶段,作为第十六批扶贫工作队成员,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也深感任务艰巨。”阚宝奎说。

    今年10月,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表彰大会。团中央第十六批驻灵丘扶贫工作队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队长阚宝奎代表工作队作了先进事迹报告。“这是对团中央二十年来在灵丘扶贫工作的肯定。”

    20年来,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16批工作队牢记初心使命,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山村,扎根灵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驻,进行了一场20年从未间断的精准扶贫“接力赛”。

    “二十年前,团中央带着党的关怀与重托,来到灵丘开始扶贫,历届书记处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时刻牵挂老区人民生活,多次亲自深入灵丘蹲点指导,真心实意对灵丘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式的精准帮扶。”灵丘县委书记张强说,“灵丘的点滴发展与进步,无不凝结着团中央领导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心血。”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2月27日 01 版

树牢“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
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区
澜湄计划:在交流碰撞中激发公益灵感
浙江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00亿件
北京联合大学专业课飘出“思政味”
浙江乡村成为创业青年新舞台
无人机国家队列阵 “翼龙”凌空展翼
中国南极泰山站二期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