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家一个人生活,朋友圈就好像一条纽带,一头是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碎片,另一头却是远方家人沉甸甸的牵挂。
-----------------------------------------
新年即将到来,大家都忙着回味属于自己的2018年,我却暗暗计划着要在朋友圈给自己的早餐做一份“年终总结”。
早上8点多起床,翻翻冰箱里有什么食材,再花十几分钟做顿丰盛的早餐,这几乎成了一年来我日常生活的固定流程。而每天发在朋友圈里的早餐“打卡照”,甚至让许多新认识的朋友以为我是传说中的“美食博主”。
打开手机相册,每张早餐照片都能让我回忆起那天发生的事情:匆忙间做的法棍三明治是因为那天要赶早班飞机;只吃了一半的什锦面则是因为毕业论文答辩那天太过紧张;看起来颜值很高的泡菜炒饭,后来被我洒到身上大半,导致那天我不得不换了件皱巴巴的衬衣去上班……从学校到社会、从毕业到求职,这一年的许多珍贵回忆,都伴随着照片里早餐的模样浮现在眼前。
大概是受家庭的影响,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做饭。奶奶常说,人一天要至少吃10种食材,学校的食堂满足不了,就只好在早餐上下功夫。对我来说,吃饭不仅是进食的过程,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早餐往往令人身心愉悦,给一天带来好的开始。
上半年写毕业论文时,我的思绪如同一团乱麻,常常对着浩如烟海的材料不知该先进行哪一步,没想到,早餐竟成了瓶颈期的救星。在做早餐的过程中,我发现烹饪与写作的相通之处:做饭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再决定做哪几道菜、用哪些食材;而写文章要先想明白解决哪些问题,再构思文章结构、寻找材料。
将食材切碎码好就如同提炼整理材料,对材料的反复阅读则像腌制入味的过程。架起油锅,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话说到多明白就如同火候开到几分,少说一句懵懵懂懂还未熟,多说一段冗杂啰嗦却老了,不多不少才正合适。最后饭菜出锅、装碟摆盘,更是不能忘了格式面子这一步。待到早餐吃饱时,我也想通了,泡上一杯枸杞茶,继续新一天的奋斗。
心情不好时,做早餐又成为最立竿见影的情绪管理方法。有一次跟好朋友吵架,事情过去了,情绪却一直消散不去,我便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开始炖猪骨汤。处理食材的机械行为让我充分放空了大脑,在漫长地煲汤过程中,那些坏情绪也仿佛随着时间流逝同蒸汽一起蒸发了。做完饭之后,我主动打破沉默,请朋友来尝尝我的手艺,这么大一锅汤,还是两个人喝才不浪费。
这一年来毕业、搬家,我有了更自由的空间,做早餐的机会变得更多,也能尝试更多的花样,这让以前很喜欢往外跑的我爱上了待在家里的感觉。吃完一顿可口的早餐,坐在阳台上享受安静的晨间时光,在如今这个忙碌的世界竟显得有些奢侈。不过,关于早餐也不尽是美好的回忆,曾有一次我为了做早餐没赶上火车,只好改签了4小时以后的车票,本来是为了少在外面吃一顿饭才做,终究也逃不开便利店加热便当的命运。
给早餐拍照并发到朋友圈本是偶然之举,没想到却得到了爸妈的强烈响应。“再简单也要发。”妈妈说,“看到你吃得好,我们就放心了。”不知不觉,朋友圈早餐打卡竟养成了习惯,我也会在看到爸妈的点赞评论时心里一暖。自从离开家一个人生活,朋友圈就好像一条纽带,一头是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碎片,另一头却是远方家人沉甸甸的牵挂。
因为拍早餐,我还得到了很多意外的工作机会。比如,有的品牌出了新型号的相机,希望我帮忙拍一组食物主题的样片;餐厅开业宣传,请我试吃时拍些好看的图片发在网络上……
每当接到这样的工作,身边总有朋友问我,作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为何不考虑认真开展一下美食博主的业务?可是一想到要为了展示给别人,每天绞尽脑汁、如同被绑架着做早餐,这件事就从爱好变成了负担。
“每天都被你的早餐治愈”“看到你做的饭心情都会变好”“能去你家吃饭吗”……每天的朋友圈早餐图下面,总会有这样的评论。偶尔比较忙的时候,可能好几天都没发早餐,有的好友还会来关心我:“怎么都不发早餐了?我每天都等着你更新!”
能通过朋友圈早餐给别人带来幸福感和力量,我发自心底地感到高兴。在跨年时分,我打算把今年的早餐做成拼图发在朋友圈,在鼓励自己的同时,也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传递给屏幕那头的每个人。
孔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