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二〇一八告别日历:

你们灵魂太亮,我们青春期太长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1月02日   04 版)

    “2018年怎么还没过去呢?”去年临近末尾的时候,文化名人的讣告还在手机屏幕弹出,这一年,名人的逝者名单爆炸式增长:霍金、饶宗颐、李敖、单田芳、金庸、二月河……对于90后来说,告别的时间表提前了,被迫进行的怀念又太过于集中。

    待到这一年真的兑换为那本永远废弃的日历,舍不得的情绪难免往外翻涌。毕竟那些名字,与我们精神层面的联系就此定格,往后漫长岁月都是逆向怀旧的挖掘。

    私人情感尤为复杂的时刻,发生在这一年9月。家族一位年轻的亲人因病去世,我站在北京的殡仪馆送她最后一程。而就在一天前和三天前,此地分别举行过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和评书艺术家单田芳的告别仪式。

    现世活着的每天都被植入亲疏错落的悼念,无论我沧桑与否,情意几分,都是失去。

    但恰恰就是在那样一个写满分别之痛的时空,又看明白了“告别”的另一种模样。人生独一无二的时刻有哪些?大概是那位亲人穿着活力少女装,站在阳光草地里朝我笑的瞬间;是我童年时代邻居为了练琴,录音机连放数十遍盛中国的《梁祝》;还有出租车广播里单田芳沙哑有劲的声音——“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

    尚能牢牢记得遇见一个人时他(她)最初或最好的模样,这是生者得到的最后一份礼物。

    我们之所以为文化名人的逝去而悲伤,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悄无声息陪伴数年后,化作了少年回忆一片理所应当的剪影,岁月成熟后便是滋养精神的文化符号。

    在幼年时没有互联网社交联结的岁月,人们对文化产品的热爱和追随,多像大海中一个个孤立存在的岛屿,各自在一小片海域淋沐风和阳光。直到长大后,你才发现原来这座岛屿从不孤独,你的爱,也是一群人心里共同的风向,千万座小岛集合成那一大片象征共同记忆的绚烂星河。

    例如在2018年深秋,大家集体悼念金庸先生的夜晚感觉是默契而安静,众多追随他的书粉、影粉如天涯侠客,再次齐聚烟波浩渺的江湖,豪情只剩一襟晚照。整个网络上,所有人都一起展示属于个人武侠之爱的“岛屿”,不约而同分享自己读金庸小说的节点为何处,再去描摹一番被金庸笔下何人戳中,或者再去循环一整晚和他武侠世界相关的影视音乐。

    如果一个人留下的作品和印记足够有生命力,当他离开,我们难过的只是死亡,而其他情绪则皆因感念而起。毕竟属于金庸这样大师的纪念,世界开始很久了。对江湖心动的瞬间,我们就知你已远,不可追。

    还有一些纪念,未必是数量磅礴的“共同体”,我们只是从个人独特的审美品位出发,各取所需,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吸引。比如90后小学放学偷偷打开电视,看到屏幕里那个帅气的长头发大叔李咏现场连线观众,询问他想要砸开几号金蛋,就很冲动想要给他打电话,幻想自己砸出一台冰箱。

    现在我们懂了,他当年的出现,承载着电视行业快速奔跑的黄金时代。时过境迁,就如刺绣背面看似杂乱的走线,只有当你翻过来方知深意,柳暗花明,原来一些人大放光彩的片段,可能藏着一个行业崛起的“高光”新纪元。

    文化名人去世,公众很习惯抛出的形容是“他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社会对文化和文人葆有尊重和敬仰,是好事。但回望2018年文化名人的告别日历,我觉得这样的表达虽褒奖至极,但不算辽阔。

    毕竟将个体的生与死,刻成“时代”区间的起始数字,未免太过狭隘,也并非是对生者适宜的评价。他的作品和思想在自然传播状态下,能最大面积触及到的人群,最深程度抵达的时间边界,便是属于一个人的时空。同时,唯有若干个“他的时空”一起发力,分别召唤到更多相似的灵魂,且牵引出下一条更澎湃的精神河流时,“时代”才真的存在。

    2018告别日历没有那么沉重,所有灵巧私密的时间刻度常驻心间,捕捉和珍惜到逝者稀缺的闪光点,我们改变了。这就是告别的涵义。

    你们逝去,我们长大。怀念,是因为你们的灵魂太亮。不舍,是我的“青春期”太长。想象之中,被你们影响的时光,永远都不会老去,永远站在我们初见的路口,笑着挥手。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1月02日 04 版

朗读躺在抽屉里的剧本,万一有机会上台呢
60年前的《茶馆》,一直被翻新重建
单霁翔邀你到紫禁城过大年
你们灵魂太亮,我们青春期太长
齐溪:不想做一个吃相难看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