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最近,围绕这对概念的争议不断。作为与投资、出口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经济结构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关键角色。对公众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而言,消费的水平与质量,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一直呈现稳定、连续的增长,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和投资、出口的增长相比,消费增长却显得相对滞后。其中,既有老一辈中国人过怕了苦日子,过度重视储蓄,不敢消费的原因,也有商业环境发展尚不成熟,可选择的消费渠道有限的问题。
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崛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渐渐成了市场消费主力,这一代人和上一代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更加乐于消费。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日益成熟,国际企业大量进入中国的同时,本土创新力量也开始不断涌现,这些趋势使得“消费升级”成为一种必然。某种意义上,近几年来的消费升级,是在为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对滞后的消费发展“补课”,因此显得异常迅猛。
然而,在为消费升级呈现的繁荣欢呼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隐忧。从数据的角度出发,当然可以轻松证明,“消费升级”的趋势必然大于“消费降级”的趋势。但是,与消费升级针锋相对的“消费降级论”也并非毫无来由,这种说法在舆论场上颇有市场,说明消费升级在我国的前景绝非一路坦途,而是会面对一系列的阻碍和挑战。
最直接也最严峻的一项挑战,就是青壮年群体的收支平衡问题。尽管就平均水平而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稳定增长,但是,作为消费升级的主力军,大城市青壮年人群的基本支出,如房租、子女教育费用等也在不断攀升。在GDP增长稳定降速的大环境里,许多有心消费的青壮年群体,难免因为个人预算日益向支出方向倾斜而显得有心无力。事实上,网络上热传诸多“消费降级”段子,诸如“不下馆子改吃泡面”“不打出租改骑单车”之类,反映的也正是这些人的生活状态。
要在这种格局之下,寻找消费升级的破局之道,就必须切中这些面对支出压力的消费主力的关键需求,以巧变突破阻碍。须知,消费升级的真实内涵,是消费形态、消费理念的升级,而不是单纯的增加消费量、提高消费额。面对支出压力,消费主力当然会削减不必要的奢侈支出,以平衡家庭财政,但是,如果新的消费形态能够提供让人们感受到物有所值的产品与服务,要得到消费者的垂青并不困难。
以餐饮为例,有质量的消费升级,绝不是让以前选择沙县小吃的人跑去高级酒楼大点特点,而应该是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更多卫生、健康、又有独特风格的多种新零售快餐选择。当下,健康轻食的概念在都市白领群体中十分流行,借助这一东风成长起来的大量轻食店,实际上就是消费升级的生动体现。对消费者而言,选择这类店家贩售的轻食并不会比原来多花费太多钱财,但其消费体验有了质的飞跃,商家的客单价与服务等级也有了显著提升,实现这种双赢,改变消费结构,才是消费升级最重要的意义。
消费升级的真实内涵,是通过改变消费形态,让消费行为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更好地提高公众的幸福感。一家缺乏管理、设计与创意的路边小摊,就算销售额再高,也谈不上什么消费升级,只有让同样的消费额能够给销售者提供更高的附加值,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时,消费升级才能说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公众对“消费降级”的忧虑,不仅与真正的消费升级不矛盾,反而能为消费升级指明方向。只要各行各业的经营者能够充分发掘出本行业的转型与创新空间,就算面对经济放缓的压力,消费升级依然大有可为,消费者也能在开源节流、节俭持家的同时,享受到更美好的消费体验。
杨鑫宇